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82,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虎节
秉节
抗节
旄节
节奏
节节
圣节
节使
全节
失节
安节
关节
双节
清明节
竭节
《漢語大詞典》:虎节(虎節)
(1). 周 代山国使者出行时所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以金为节铸象焉。”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龙节,列国之使,各用其虎、人、龙节,以为行道之信。观其用虎节,知其自山国而来,人、龙亦然。”
(2).泛指符节。 唐 颜真卿 《赠僧皎然》诗:“龙池护清激,虎节到深邃。”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首路龙旗盛,提封虎节严。赐衣缠紫艾,卫甲缀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册封琉球》诗:“稽顙请封圣人喜,虎节特令儒臣持。”
《漢語大詞典》:秉节(秉節)
(1).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 宋 欧阳修 《武恭王公神道碑》:“秉节治戎,出征入卫。” 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秉节传旌承圣宠,心存一点丹衷。”
(2).保持节操,守节。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执德秉节数十年,其亦可谓君子之女。”
(3).犹秉性。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二:“ 王竑 秉节刚劲,可寝大姦。”
《國語辭典》:抗节(抗節)  拼音:kàng jié
坚守节操而不屈服。《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唯御史中丞陈咸年少抗节,不附显等,而与云相结。」晋。桓温〈荐谯元彦表〉:「抗节玉立,誓不降辱。」
《漢語大詞典》:旄节(旄節)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唐 张守节 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 苏武 执节在 匈奴 牧羊,节毛尽落’是也。” 宋 梅尧臣 《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苏属国 之旄节终留, 庾开府 之江关永弃。”
(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唐 李嘉祐 《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 开成 初,繇兵部侍郎为 东川 节度使。时 嗣復 镇 西川 ,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
(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唐 王维 《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 九龙潭 ,旄节朱旛倚石龕。” 赵殿成 笺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 衍门子 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餘玉女。’”
《國語辭典》:节奏(節奏)  拼音:jié zòu
1.指一种以一定速度快慢的节拍,由规律的强弱、长短所组成。rhythm 中译名。
2.比喻有规律的进程。如:「生活有了节奏,就不会再觉得生命空虚了。」
《國語辭典》:节节(節節)  拼音:jié jié
1.拟声词。形容雄凤凰的鸣声。《宋书。卷二八。符瑞志中》:「凤凰者,仁鸟也。……其鸣,雄曰节节,雌曰足足。」
2.逐段、逐次。如:「节节进攻」、「节节胜利」。
《漢語大詞典》:圣节(聖節)
唐 开元 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五日 玄宗 生日,左丞相 源乾曜 、右丞相 张说 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制许之。后历代皇帝生日或定节名,或不定节名,皆称为圣节。 唐 李洞 《喜鸾公自蜀归》诗:“归来逢圣节,吟步上 尧 阶。”《元典章·礼部一·朝贺一》:“如今你每奏説,随路分州城里官人每每年做圣节,多费钱物,百姓生受。”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前三后四:“按今遇圣节及元旦,尚有前三后四之説。”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圣节
《國語辭典》:节使(節使)  拼音:jié shǐ
节度使的简称。参见「节度使」条。
《國語辭典》:全节(全節)  拼音:quán jié
1.保全节操、气节。《汉书。卷七。昭帝纪》:「栘中监苏武前使匈奴,留单于庭十九岁乃还,奉使全节,以武为典属国,赐钱百万。」
2.妇女保全名节、贞操。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密针线》:「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
《國語辭典》:失节(失節)  拼音:shī jié
1.丧失节操,不能以义自守。《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但吾家世忠孝,誓于此生靡敢失节。」
2.妇女失去贞节。《二程全书。遗书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宁为短命全贞鬼,不作偷生失节人。」
3.失去调节、控制。《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霜降失节,不以其时。」
4.违背礼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
《漢語大詞典》:安节(安節)
谓遵守一定的节度,不作非分之想。语本易·节:“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王弼 注:“得位而顺,不改其节,而能亨者也。” 宋 宋祁 《赐陕西西路沿边经略招讨都部署司敕》:“但当循经费之式,去自润之私,取仰於官,均惠於众,由兹底绩,夫何间然!安节坦怀,毋或疑惮。”
《國語辭典》:关节(關節)  拼音:guān jié
1.身体中骨与骨相衔合而可转动的部分。如:「膝关节」、「指关节」。
2.事情进展的重要阶段。如:「现在正是胜败存亡的关节,凡事都要更加小心,以免功亏一篑。」
3.暗中请托、贿赂。《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4.暗号。明。叶宪祖《易水寒》第四折:「我想燕人不晓秦声,不免即在琴声之内,暗送一个关节。」
5.计谋。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你为公差事来到这里,不知你怎生做兀的关节?」
《漢語大詞典》:双节(雙節)
(1). 唐 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车服志:“旌以絳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緋幡,紫縑为袋,油囊为表。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餘与旌同。”新唐书·百官志四:“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仪仗。 唐 韩翃 《送高员外赴溜青使幕》诗:“人趋双节近,马递百花归。”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一:“緑鬢縈云裾曳露,双节飘颻下仙步。”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 唐 史头上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
《國語辭典》:清明节(清明節)  拼音:qīng míng jié
中国传统节日。国历四月五日。清明原是节气的名称,后来因与与寒食节相近,渐成为纪念祖先和祭祖、扫墓的节日。西元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又因距冬至日约一百零六天,故称为「百六」。也称为「民族扫墓节」、「扫墓节」。
《漢語大詞典》:竭节(竭節)
尽忠;坚持操守。 汉 王逸 《九思·逢尤》:“念灵闺兮隩重深,愿竭节兮隔无由。” 三国 魏 曹操 《陈损益表》:“顾恩念责,亦臣竭节投命之秋也。”新唐书·程异传:“能厉己竭节,悉矫革征利旧弊。”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唐公马上》:“竭节初悲力不任,赐身终愧繆恩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