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二气(二氣)  拼音:èr qì
1.阴气和阳气。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一〉:「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2.气不协调。《淮南子。说山》:「天二气则成虹,地二气则泄藏,人二气则成病。」
分類:二气节气
《國語辭典》:人时(人時)  拼音:rén shí
耕耘收藏之时。《书经。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唐。杨烱〈少室山少姨庙碑铭。序〉:「吹玉律而部人时,阳动阴静。」
《國語辭典》:日历(日曆)  拼音:rì lì
记载年、月、日、星期和节气、纪念日等的印刷物,一年一本,一日一页。
《漢語大詞典》:飞灰(飛灰)
(1).律管中飞动的葭灰,古代以此候测节气。 唐 阴行先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2).飞扬的灰烬。 明 刘基 《巫山高》诗:“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 秦 炬歊飞灰。” 鲁迅 《南腔北调集·火》:“一场大火,几十里路的延烧过去,稻禾、树木、房舍--尤其是草棚--一会儿都变成飞灰了。”
《漢語大詞典》:得气(得氣)
(1).谓得以逞其志气。 汉 晁错 《募民实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
(2).谓适合节气、时令。 汉 班固 《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
(3).中医学名词。即针感。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國語辭典》:节概(節概)  拼音:jié gài
志节气概。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
《國語辭典》:二十四  拼音:èr shí sì
(歇后语)生气。一年有二十四节气,故称生气为「二十四」。《金瓶梅》第五三回:「怎么悄悄的关上门?莫不道我昨夜去了,大娘有些二十四么?」
《漢語大詞典》:平气(平氣)
(1).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 尹知章 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 郭沫若 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谓使心平气和。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郭象 注:“平气则静。”
(3).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 清 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國語辭典》:启蛰(啟蟄)  拼音:qǐ zhí
1.虫类冬日蛰伏,至春复出。
2.惊蛰的旧称。参见「惊蛰」条。
《漢語大詞典》:见数(見數)
表现出来的节气变化的时序规律。荀子·天论:“所志於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漢語大詞典》:司分
(1).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左传·昭公十七年:“ 玄鸟氏 ,司分者也。” 杜预 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 孔颖达 疏:“此鸟以春分来,秋分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分。”
(2).泛指历法官。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正殿虚筵,司分简日。” 刘良 注:“司分,主历之官也。”
(3).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 唐 王諲 《南至云物赋》:“北风戒节,南至司分。”
《國語辭典》:节令(節令)  拼音:jié lìng
1.节气时令。如:「节令不正」。元。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2.指节日。《元曲选外编。黄花峪。第一折》:「时遇重阳节令,放众兄弟每下山,去赏红叶黄花。」
《漢語大詞典》:缇室(緹室)
古代察候节气之室。该室门户紧闭,密布缇缦,故名。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 宋 葛立方 《蝶恋花·冬至席上作》词:“緹室羣阴清晓散。灰动葭莩,渐觉微阳扇。”
《漢語大詞典》:候气(候氣)
占验节气的变化。古人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据此,可预测节气的变化。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元 刘埙 隐居通议·律管候气:“ 北齐 神武 霸府田曹参军 信都芳 ,世号知音,能以管候气。”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漢語大詞典》:夏气(夏氣)
夏令的节气,夏天的气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调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音徵” 汉 郑玄 注:“夏气和,则徵声调。”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兰池清夏气,脩帐含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