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札板儿(札板儿)  拼音:zhá bǎn ér
乐器名,打击乐器。以硬木组成,用以调节乐曲的节奏。
《国语辞典》:爱的鼓励(爱的鼓励)  拼音:ài de gǔ lì
一种有节奏的鼓掌方式。含有鼓励之意。其节奏为2-3-4-2。
《国语辞典》:律动感(律动感)  拼音:lǜ dòng gǎn
有节奏变化的感觉。如:「她深具舞蹈天分,一跳起舞来,全身就充满了律动感。」
《国语辞典》:摇篮歌(摇篮歌)  拼音:yáo lán gē
一种形式简单、节奏摇荡、情意甜蜜、唱来安慰小孩的歌。常由母亲在摇篮旁轻声唱出,使孩子在歌声中渐渐入睡。也称为「催眠曲」。
《漢語大詞典》:陔鼓
《陔夏》时伴奏之鼓。鼓点节奏用戒失礼。周礼·春官·锺师“祴夏”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祴,读为陔鼓之陔。” 贾公彦 疏:“陔者, 汉 有陔鼓之法。”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漢語大詞典》:繁音促节(繁音促節)
繁密的音调,急促的节奏。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魏长生:“辞虽鄙猥,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
《國語辭典》:急急风(急急風)  拼音:jí jí fēng
一种戏曲锣鼓经。为打击乐中节奏最快速的一种锣鼓点。多用于匆促上下场、奔跑、打斗等紧张激烈的动作。
《國語辭典》:鼓点子(鼓點子)  拼音:gǔ diǎn zi
1.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2.戏曲中鼓板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的节拍。
《國語辭典》:哼唷  拼音:hēng yō
拟声词。形容从事体力劳动时所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如:「工人扛原木时,口中哼唷作声。」
《国语辞典》:不疾不徐  拼音:bù jí bù xú
不快不慢,形容能掌握事情进展的适当节奏。如:「只听他不疾不徐的慢慢道来……。」
《漢語大詞典》:棒操
艺术体操项目之一。在音乐伴奏下,以手持棒进行的有节奏的连续不断的一种身体练习。棒用木头或塑料制成,手握处为球形。成套动作由手持棒作摆动、绕环、抛接、打击等动作以及徒手体操、技巧和舞蹈的各种基本动作编组而成。
《國語辭典》:打拍子  拼音:dǎ pāi zi
击节,按节奏敲打。如:「他一面唱歌,一面打拍子。」
《漢語大詞典》:饰节(飾節)
体现其节奏。礼记·乐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 孙希旦 集解:“审一以定和,而以之上下相生,以为为声,而又比合於乐器,以饰其节奏也。”
分類:体现节奏
《國語辭典》:朗诵诗(朗誦詩)  拼音:lǎng sòng shī
以对群众朗诵为目的而作的新诗,多富现实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