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波尔卡舞(波尔卡舞)  拼音:bō ěr kǎ wǔ
一种舞蹈。波尔卡为英语polka的音译。起源于波希米亚民间,通常由二人同舞,配以二拍节奏的舞曲,快速活泼。也译作「波加舞」。
《国语辞典》:韵律操(韵律操)  拼音:yùn lǜ cāo
一种揉合体操、音乐和舞蹈的运动。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可使血管舒畅,肌肉得到放松。
《国语辞典》:音乐剧(音乐剧)  拼音:yīn yuè jù
源自于十九世纪末,以音乐与歌曲结合舞蹈、戏剧、杂耍和综艺结合的一种表演。为musical comedy的中译名,简称为musical。它的剧情内容常包括幽默、讽刺、感伤、爱情等喜怒哀乐情感,用音乐、歌舞形式的演绎传达给观众。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如:《奥克拉荷马》(Oklahoma)、《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猫》(Cats)以及《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也称为「歌舞剧」。
《国语辞典》:综艺团(综艺团)  拼音:zòng yì tuán
包罗歌唱、舞蹈、杂技等节目的演艺团体。如:「自从有了彩色电视之后,五、六○年代很多综艺团在全台各地演出的盛况,今已不复见。」
《国语辞典》:制作人(制作人)  拼音:zhì zuò rén
负责电影、戏剧、舞蹈、广播或电视等节目或表演艺术的策划与执行人。
《国语辞典》:竹竿舞  拼音:zhú gān wǔ
一种舞蹈表演。由两个表演者两手各持竹竿的一端,配合音乐节奏左右来回开合,其他表演者以单脚在竹竿间跳跃,避免被夹到。如:「这场竹竿舞十分精彩,连观众们都纷纷加入表演,一起同乐。」
《国语辞典》:主题曲(主题曲)  拼音:zhǔ tí qǔ
戏剧、歌剧、舞蹈及电影中,能概括表现主题的歌或曲。如:「那位金曲歌后特地为这部电影录制主题曲。」
《国语辞典》:蹈厉之志(蹈厉之志)  拼音:dào lì zhī zhì
蹈厉,踏地猛烈,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蹈厉之志比喻奋发前进的志向。明。刘基〈齐侯袭莒〉:「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盖其流风之未泯欤。」
《国语辞典》:第八艺术(第八艺术)  拼音:dì bā yì shù
电影。电影在艺术上位于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舞蹈等七种艺术的后面,故称为「第八艺术」。
《国语辞典》:民族舞  拼音:mín zú wǔ
具有鲜明色彩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性的传统舞蹈。
《国语辞典》:霹雳舞(霹雳舞)  拼音:pī lì wǔ
一种舞蹈。起源于美国,舞者倒立身躯,以头、肩、背等为支点舞动双腿,以使身体旋转或打滚。
《国语辞典》:扭扭舞  拼音:niǔ niǔ wǔ
一种舞蹈。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成为美国的流行舞,因颇具特色,所以广受欢迎,流行于全球。特徵是强调臀部的摆动,与舞伴互不接触,一面扭一面跳,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舞步,而配合四分之二拍的摇滚节奏舞蹈。
《国语辞典》:黏巴达(黏巴达)  拼音:nián bā dá
源起于巴西的一种舞蹈。为英语lambada的音译。音乐美妙,舞姿特殊。舞步像是恰恰、探戈及伦巴的混合步。特色是搭对舞伴须紧紧的贴身而舞,因此在某些地区被视为伤风败俗而遭禁止。
《国语辞典》:康康舞  拼音:kāng kāng wǔ
十九世纪末期兴起于巴黎的一种舞蹈。康康为法语cancan的音译。特色是随著二拍或四拍的快速曲,掀起裙角,将脚高高的踢出去。
《国语辞典》:加伏特  拼音:jiā fú tè
一种老式的法国舞蹈。为英语gavot的音译。与十七世纪中叶流行的中速四拍子小步舞相似,但较为活泼。也译作「加服特」、「嘉禾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