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魂压怒涛(魂壓怒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伍子胥 ﹞遂伏剑而死, 吴王 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 江 中…… 子胥 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后因以“魂压怒涛”称颂 子胥 忠心赤胆,至死不渝。 明 高启 《谒伍相祠》诗:“魂压怒涛翻白浪,剑埋寃血起腥风。”参阅太平广记卷二九一引《钱塘志·伍子胥》
《漢語大詞典》:生死无贰(生死無貳)
至死无异心。表示坚定。《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自后屡与外人交鬨,百举而百不胜,始微有悟於外人之筹餉则输将恐后,陷阵则生死无贰,其所以致胜於我者,殆不尽由船坚炮利之故。”
《漢語大詞典》:生生死死
犹言一辈子。谓从生至死。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宽 復洒泣诉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曰:‘儻伊父母必欲归,且随其主母起居耳。’” 贺敬之 《放歌集·向秀丽》:“一人唱呵千万人和--生生死死为祖国!”
《國語辭典》:生死不渝  拼音:shēng sǐ bù yú
不论是活著或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心志坚贞不移。如:「这生死不渝的感情支持他俩共同度过生命里许多难关。」
分類:至死
《漢語大詞典》:誓死不贰(誓死不貳)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宋书·邓琬传:“宜速处分,为一战之资,当停据 盆城 ,誓死不贰。”亦作“ 誓死不二 ”。 鲁迅 《华盖集·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漢語大詞典》:誓死不渝
立誓至死不变。 唐 柳宗元 《为裴中丞上裴相乞讨黄贼状》:“陈力之志,誓死不渝。”
分類:立誓至死
《漢語大詞典》:警迹人(警跡人)
元 制,凡犯盗窃或强盗初犯、罪不至死者,在其项、臂刺字,列入特殊户籍,加以监督,称之为“警跡人”。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那里有刺了臂的 王仲宣 ,黥了额的 司马迁 ,那里有警跡人 贾生 、 子建 。”元史·刑法志二:“诸有司承告被盗,輒将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却获正贼者,正问官笞五十七,解职。”亦省称“ 警跡 ”。 元 黄溍 《青阳县尹徐君墓志铭》:“有僧某者,通民妇,为其夫所击殴而衔之。适有遭劫杀者,贼弗得,僧为飞书诬其夫及有他怨隙者七人,故以书堕逻卒家。七人中或以罪黥,卒得之曰:‘此警跡也。’因捕治不疑。君察其寃。”参阅元史·刑法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