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27,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陪臣
臣忠
迩臣
藩臣
帝臣
柄臣
师臣
枢臣
勋臣
正臣
贵臣
能臣
臣道
社稷臣
清臣
《國語辭典》:陪臣  拼音:péi chén
古时诸侯的大夫对天子自称为「陪臣」,又大夫的家臣也称为「陪臣」。《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七出:「我寡君著我多拜上太宰,寡君受吴国大王、太宰大人许多教训之恩,情愿携其妻室,率其陪臣,亲到吴国,君请为臣,妻请为妾。」
《韵府拾遗 东韵》:臣忠
后汉书梁统传自高祖之兴至于孝宣君明臣忠谋谟深博
《漢語大詞典》:迩臣(邇臣)
犹近臣。左传·昭公三十年:“ 吴子 唁而送之,使其邇臣从之,遂奔 楚 。”《孔子家语·入官》:“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羣僕之伦也。” 宋 陈亮 《论开诚之道》:“大臣必使之当大责,邇臣必使之与密议。”
分類:近臣
《漢語大詞典》:藩臣
拱卫王室之臣。史记·南越列传:“﹝ 南越王 尉佗 ﹞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故旷世不废,名冠当时,列为藩臣。”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序》:“ 太祖 削大弱彊,藩臣遵职。”
《分类字锦》:帝臣
书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分类:
《國語辭典》:柄臣  拼音:bǐng chén
掌握权柄的大臣。《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新唐书。卷二○八。宦者列传下。韩全诲》:「不如显斥一二柄臣,许馀人自新,妄谋必息。」
分類:掌权大臣
《漢語大詞典》:师臣(師臣)
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宋史·奸臣传·贾似道:“ 理宗 崩, 度宗 又其所立,每朝必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 元 张宪 《咸淳师相》诗:“十年国势尽倾摧,犹谓师臣堪付託。”
《國語辭典》:枢臣(樞臣)  拼音:shū chén
旧称宰辅为「枢臣」。宋。王禹偁 赠密直张谏议诗:「先皇忧蜀辍枢臣,独冒兵戈出剑门。」
《國語辭典》:勋臣(勛臣)  拼音:xūn chén
有功绩之臣。《后汉书。卷二○。祭遵传》:「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勋臣,颂其德美。」《宋书。卷七四。臧质传》:「质国戚勋臣,忠诚笃亮。」
分類:功臣
《漢語大詞典》:正臣
正直之臣。《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王逸 注:“言正直之臣,端其心志欲以辅君,反为谗人所谤訕。”《汉书·刘向传》:“正臣进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天地则疮痍,朝廷多正臣。”
分類:正直
《漢語大詞典》:贵臣(貴臣)
(1).本指公卿大夫位高的家臣,后泛指显贵的大臣。仪礼·丧服:“传曰:公聊大夫室老、士,贵臣;其餘皆众臣也。” 郑玄 注:“室老,家相也;士,邑宰也。”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贵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故人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旧唐书·于志宁传:“ 太宗 命贵臣内殿宴,怪不见 志寧 ,或奏曰:‘敕召三品已上。 志寧 非三品,所以不来。’” 明 钱琦 《钱公良测语·鉴远》:“婴儿之病,多起於食;贵臣之祸,多起於宠。”
(2).中贵,宦官。 唐 刘禹锡 《子刘子自传》:“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事秘,而建 桓 立 顺 ,功归贵臣。”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谢赐冬衣状》:“岂望司服颁衣,贵臣传詔,綾裁飞鵠,絮裛仙蚕。” 宋 宋祁 《御戎论》:“夫大将在外,必有贵臣监军。贵臣见敌至,不课彼己强弱,不待便利,促其将使鬭,鬭而败,闭垒不敢出矣。”
《國語辭典》:能臣  拼音:néng chén
有才能节操的臣子。《淮南子。泛论》:「成王既壮,周公属籍致政,北面委质而臣事之,请而后为,复而后行,无擅恣之志,无伐矜之色,可谓能臣矣。」《三国演义》第一回:「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漢語大詞典》:臣道
为臣的道理和本分。易·坤:“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穀梁传·桓公十一年》:“死君难,臣道也。”孟子·离娄上:“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 尧 舜 而已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 清 曾国藩 《复黄恕皆侍郎书》:“窃观古来臣道,凡臣工皆可匡扶主德,直言极諫,惟将帅不可直言极諫,以其近於鬻拳也。”
《漢語大詞典》:社稷臣
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絳侯 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 唐 杜审言 《泛舟送郑卿入京》诗:“帝坐 蓬莱 殿,恩追社稷臣。”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朝野争夸社稷臣。”
《漢語大詞典》:清臣
指志行清白的人。 唐 刘禹锡 《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人伦选清臣,天外颁詔条。” 唐 李贺 《听颖师弹琴歌》:“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