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给(口給)  拼音:kǒu jǐ
口才敏捷。《论语。公冶长》:「禦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彦博既口给,引类百端,太宗遂用其计。」
《漢語大詞典》:无舌(無舌)
(1).没有舌头。埤雅·释鸟:“ 闽 谚曰:‘鴇无舌,兔无脾。’盖鴇无舌连蹄,性不木止。”
(2).谓不善言语、辞章。 宋 黄庭坚 《黄龙南禅师真赞》:“工以丹墨,得皮得骨;我以无舌,赞水中月。”按,佛教以“广长舌”泛喻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仪舌(儀舌)
战国 辩士 张仪 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 已学而游説诸侯。尝从 楚 相饮,已而 楚 相亡璧,门下意 张仪 ……共执 张仪 ,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説,安得此辱乎?’ 张仪 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 曰:‘足矣。’”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下:“ 仪 舌尚在,焉可忘言?” 宋 张矩 《贺新凉·送刘澄斋制干归京口》词:“髀肉未消 仪 舌在,向尊前,莫洒英雄泪。”
《漢語大詞典》:辨士
能言善辩之士,游说之士。辨,通“ 辩 ”。尸子·处道:“天下非无聋者也,辨士之贵聪耳者众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諂諛王,王喜,多赐金钱。”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六问》:“何以删《法师品》?答:辨士之虚锋,墨士之旁瀋。”
《國語辭典》:三尺喙  拼音:sān chǐ huì
比喻能言善道的嘴。宋。杨万里和王法司雨中惠〉诗二首之一:「绝怜法曹三尺喙,不办太仓五升米。」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漢語大詞典》:词辩(詞辯)
亦作“ 词辨 ”。 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宋书·范晔传:“ 熙先 素有词辩,尽心事之, 曄 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 唐 李德裕 《幽州镇魏使状》:“性甚精敏,虽无词辨,言亦分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此狐实大有词辩,君言之未详。”
分類: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强辨
谓能言善辩。后汉书·党錮传·刘祐:“闲练故事,文札强辨,每有奏议,应对无滞。”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荆公 乃曰:‘ 伊尹 五就 汤 ,五就 桀 ,亦可谓之非纯臣乎?’其强辨如此。” 清 管同 《楚昭王论》:“彼其初既目覩其君之穷蹙而不顾,则苟非挟有强辨,亦安敢贸贸然再至其前?”
分類: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利吻
谓能言善辩。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此老利吻,若获对,必妄訐时政。”
分類:能言善辩
《國語辭典》:辩给(辯給)  拼音:biàn jǐ
有口才、善辩论。《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
《漢語大詞典》:辨舌
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 辩 ”。
《漢語大詞典》:利舌
谓能言善辩。《参同契》卷下:“令 苏秦 通言, 张仪 结媒,发辩利舌,奋舒美辞。”
分類:能言善辩
《漢語大詞典》:辩利(辯利)
言辞流利,能言善辩。荀子·解蔽:“辩利非以言是,则谓之詍。”
《國語辭典》:辩捷(辯捷)  拼音:biàn jié
擅长辩论而才智敏捷。《南齐书。卷四七。列传。王融》:「融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北齐书。卷三三。列传。徐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漢語大詞典》:喧言(諠言)
诡辩,能言善辩。諠,通“ 諼 ”。史记·淮阴侯列传:“ 燕 已从,使諠言者东告 齐 , 齐 必从风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