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仓吏(倉吏)
官仓中的胥吏。史记·货殖列传:“ 宣曲任氏 之先,为 督道 仓吏。”
《漢語大詞典》:胥役
同来服役。逸周书·度训:“力竟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
胥吏与差役。《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司市官不敢怠慢,引著一班胥役,一面晓諭,一面巡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胥役託词取钱耳。” 章炳麟 《訄书·定律》:“其在胥役,则借一人之力,骫更文法,以罗织人罪,其戕贼下民,百倍於士卒。”
《國語辭典》:抄胥  拼音:chāo xū
古代在公署中担任抄写工作的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聊付抄胥存之。」也作「钞胥」。
分類:抄写胥吏
《漢語大詞典》:飞寄(飛寄)
胥吏贪污田赋的一种方法。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更造板籍,隐寄、飞寄、影占、伪跋悉釐改。” 明 宋濂 《当涂王公墓志铭》:“猾胥 潘立道 操 金华 一邑田赋之柄,飞寄诡遁,并缘为奸利,公廉其罪状以闻,寘于法。”
《漢語大詞典》:吏力
指胥吏和仆役。宋书·蔡兴宗传:“事平,封 兴宗 始昌县伯 ,食邑五百户,固让不许,封 乐安县伯 ,邑三百户,国秩吏力,终以不受。”
分類:胥吏仆役
《漢語大詞典》:吏皂
胥吏和差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日暮,并无音耗。吏皁皆疑,白令破扃而窥其室,室尽空,惟几榻犹存耳。”
分類:胥吏差役
《國語辭典》:顶首(頂首)  拼音:dǐng shǒu
出钱承受他人的职业或财产。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其四,京师权要之吏,顶首皆数千金,父传之子,兄传之弟。」也作「顶收」、「顶手」。
《漢語大詞典》:顶头银两(頂頭銀兩)
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明 萧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题奉圣旨,吏役顶头银两积弊有年,屡经禁奏,未见革除,这所言的是。”亦省称“ 顶银 ”。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而书役之害,则尤有甚者。书役例无工食,而顶银且倍於隶快,则所得亦必倍於隶快可知矣。”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费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给工食以酬劳,以其顶银为本,以工食为利,诚公私两济。”参见“ 顶首 ”。
《漢語大詞典》:僮干(僮幹)
原指奴仆和卑官。 南北朝 时多泛指服杂役的低级胥吏。宋书·张畅传:“若诸佐不可遣,亦可使僮干来。”参阅通典·职官十七、 彭神保 《僮干释疑》
《漢語大詞典》:长胥(長胥)
长官与胥吏。 清 姚鼐 《赏番图为李西华侍郎题》诗:“使者之幄面广虚,诸番部众从长胥。”
分類:长官胥吏
《漢語大詞典》:蠹胥
亦作“蠧胥”。 害民的胥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压制新官,逼勒交代。其未完民欠内,非前官那空无补,诡开欠户,希填即蠧胥侵蚀完数,伪造欠册朦抵。”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父子同试鸿博:“时漕使者任诸蠹胥,播恶 江 淮 间,吏部( 张鞠存 )甫释褐,即抗章发其恶。”
分類:害民胥吏
《漢語大詞典》:贱胥(賤胥)
职位卑微的胥吏。 明 方孝孺 《养素斋记》:“今者巧出伪作,风浇气薄;婴儿设机穽,女妇事游謔,贱胥握文法。”
《漢語大詞典》:料吏
指管理胥吏。 唐 周贺 《赠李主簿》诗:“对酒妨料吏,为官亦典衣。”
分類:管理胥吏
《國語辭典》:抄事  拼音:chāo shì
书记。《水浒传》第三七回:「此人既是县吏出身,著他本营抄事房做个抄事。」
分類:抄写胥吏
《漢語大詞典》:顶头银两(頂頭銀兩)
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明 萧世延 等《嘉隆新例》卷一:“ 嘉靖 七年正月吏部题奉圣旨,吏役顶头银两积弊有年,屡经禁奏,未见革除,这所言的是。”亦省称“ 顶银 ”。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而书役之害,则尤有甚者。书役例无工食,而顶银且倍於隶快,则所得亦必倍於隶快可知矣。”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正用之外,又有酒食之费半之,夫庶人役於官者,例给工食以酬劳,以其顶银为本,以工食为利,诚公私两济。”参见“ 顶首 ”。
《國語辭典》:顶首(頂首)  拼音:dǐng shǒu
出钱承受他人的职业或财产。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其四,京师权要之吏,顶首皆数千金,父传之子,兄传之弟。」也作「顶收」、「顶手」。
《國語辭典》:三班六房  拼音:sān bān liù fáng
旧日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三班是衙役,分为皂班,掌看守牢狱;壮班,掌召捕;快班,掌侦缉。六房是文书吏,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