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三聘
宋史陈烈传或勉之求仕则曰伊尹守道成汤三聘以币吕望既老文王载之俱归今天子仁圣好贤有汤文之心岂无先觉如伊吕者乎
《漢語大詞典》:历聘(歷聘)
谓游历天下以求聘用。 唐 杜甫 《早发》诗:“薇蕨饿 首阳 ,粟马资歷聘。” 仇兆鳌 注:“旧注, 苏秦 、 张仪 歷聘六国,诸侯皆以粟马迎之。”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所至輒携门生十数人,习为 春秋 、 战国 之态,妄希 孔 孟 歷聘之风。” 宋 姜夔 《鹧鸪天》词:“曾共君侯歷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
《國語辭典》:朝聘  拼音:cháo pìn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间互相访问的礼节。《礼记。中庸》:「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漢語大詞典》:聘君
犹徵君。聘士的尊称。梁书·止足传·陶季直:“﹝ 陶季直 ﹞及长好学,淡於荣利,起家 桂阳王 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参见“ 聘士 ”。
分類:尊称
《漢語大詞典》:聘士
犹徵士。指不应朝廷以礼征聘的隐士。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聘士 彭城 姜肱 伯淮 、 京兆 韦著 休明 。”按, 姜肱 与二弟 仲海 、 季江 俱以孝行著闻,“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时人慕之。尝遇盗,欲杀之,兄弟更相争死,盗感悔,呼为“徵君”。见后汉书本传。
《漢語大詞典》:聘币(聘幣)
(1).古时聘人所备的礼物。币,本意为缯帛。古以束帛为赠送宾客及享聘之礼。孟子·万章上:“ 伊尹 耕於 有莘之野 ,而乐 尧 舜 之道焉…… 汤 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 汤 之聘币为哉?’”
(2).古代订婚时所备的礼物。北史·列女传·泾州贞女儿氏:“ 涇州 贞女 儿氏 者,许嫁 彭老生 为妻,聘币既毕,未及成礼。”
《漢語大詞典》:待聘
(1).等待召聘。《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孔颖达 疏:“言儒能铺陈上古 尧 舜 美善之道,以待君上聘召也。”
(2).等待聘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此媪次女,小字 鸦头 ,年十四矣。缠头者屡以重金啗媪,女执不愿,致母鞭楚,女以齿穉哀免,今尚待聘耳。”
分類:等待
《國語辭典》:应聘(應聘)  拼音:yìng pìn
接受聘用。如:「他应聘回国,准备贡献所长。」
《國語辭典》:聘礼(聘禮)  拼音:pìn lǐ
1.古代诸侯间互相聘问之礼。《仪礼。聘礼》:「聘礼,君与卿图事。」《礼记。聘义》:「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
2.定亲的礼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朝奉拿出聘礼,娶下了,就在此间成了亲。」《儒林外史》第一○回:「呈上回书并白银五百两,以为聘礼之用。」
《國語辭典》:聘召  拼音:pìn zhào
用礼物招请贤能。《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慰问、聘召,则莅封题。」宋。范仲淹 上执政书:「至于岩冗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笃,或文学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分類:征召贤能
《國語辭典》:报聘(報聘)  拼音:bào pìn
一种外交礼节。为答谢邻国的来访,而前往该国访问。《左传。宣公十年》:「诸侯之师伐郑,取成而还,秋,刘康公报聘。」也作「报命」。
《漢語大詞典》:修聘
古代诸侯之间派遣使臣进行友好访问。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下官 俞瑞 ,仕於 晋 朝,因修聘上国而来。”《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 齐国 上大夫 晏婴 ,字 平仲 ,奉 齐景公 之命,修聘 楚国 。”
《國語辭典》:聘问(聘問)  拼音:pìn wèn
古代诸侯间互派使者作友好访问。《礼记。曲礼下》「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者,聘问也,谓遣大夫往相存问。」汉。班固《白虎通。卷七。文质》:「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徵召,璧以聘问。」
《國語辭典》:礼聘(禮聘)  拼音:lǐ pìn
以礼聘请。如:「为了整顿业绩下滑的行销部门,老闆特别礼聘具有市场分析专长的张顾问来指导我们。」《南史。卷七六。隐逸列传下。陶弘景》:「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
《漢語大詞典》:聘使
奉命聘问。亦指聘问之使。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北史·邢邵传:“于时与 梁 和,妙简聘使, 邵 与 魏收 及从子 子明 被徵入朝。” 宋 叶适 《始论一》:“非惟不务讨伐二虏以定西北之疆域,而乃反行聘使封册以申百年之誓信。”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十四:“南北通好,尝藉使命增国之光,必妙选行人,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
分類:奉命聘问
《漢語大詞典》:币聘(幣聘)
聘请贤人用的礼物。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币聘虽盈篋,泥章未破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