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执牛耳
木耳
凡耳
耳属
骇耳
大耳儿
耳轮
耳门
具耳
耳观
耳重
耳耳
穿耳
风耳
彻耳
《國語辭典》:执牛耳(執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古代诸侯割牛耳歃血为盟,由主盟者执珠盘盛牛耳,故称盟主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晋。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后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领导地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國語辭典》:木耳  拼音:mù ěr
植物名。真正担子菌类木耳族。生于朽腐的树干上。担子果成片状,一边黏在腐木上,表面向上突出。菌丝体生长后,生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一公寸,内面平滑,呈暗褐色,外面密生柔软的短毛,呈淡褐色。可供食用。
《漢語大詞典》:凡耳
常人的耳朵。指普通人。 南朝 梁 丘迟 《题琴朴奉柳吴兴》诗:“凡耳非所别,君子特见知。”
《漢語大詞典》:耳属(耳屬)
《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郑玄 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於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后因以“耳属”谓窃听。晋书·苻坚载记上:“禁中无耳属之理,事何从泄也?”新五代史·唐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宰相论于 延英 ,后於屏间耳属之。”
分類:窃听
《漢語大詞典》:骇耳(駭耳)
使人听后感到震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鏗鎗闛鞈,洞心骇耳。” 李周翰 注:“言可通心惊耳。”《文选·马融〈长笛赋〉》:“然后少息暂怠,杂弄间奏,易听骇耳,有所摇演。” 张铣 注:“换易旧听,惊营其耳。”
分類:人听震惊
《漢語大詞典》:大耳儿(大耳兒)
指 刘备 。 备 耳大,能自顾见之,故称。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后汉书·吕布传:“﹝ 曹操 ﹞乃命缓 布 缚。 刘备 曰:‘不可,明公不见 吕布 事 丁建阳 、 董太师 乎?’ 操 頷之。 布 目 备 曰:‘大耳儿最叵信!’” 明 陈刚中 《白门》诗:“ 布 死城南未足悲, 老瞒 可是算无遗,不知别有三分者,只在当时大耳儿。”亦称“ 大耳翁 ”。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公曰:‘大耳翁未之觉也。’”
《國語辭典》:耳轮(耳輪)  拼音:ěr lún
1.耳朵。唐。王建〈晚秋病中〉诗:「万事风吹过耳轮,贫儿活计亦曾闻。」
2.耳壳周围的圆厚部分。也称为「耳轮子」。
《國語辭典》:耳门(耳門)  拼音:ěr mén
1.即耳孔。
2.正门两旁的小门。也称为「耳门子」。
《漢語大詞典》:具耳
鉴别韵律的听力。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
《漢語大詞典》:耳观(耳觀)
谓但凭耳闻。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七:“晚节始极旁搜,使事该切,措法操纵,虽思探溟海,而不堕魔境。世之耳观者,乃谓其比前少退,可笑也。” 明 王世贞 《与俞仲蔚书》之十:“僕自寳 褚河南 《哀册》,后偶再閲 宋景濂 、 方希古 二跋,定知彼所见 詹 本之为摹,或为贋也,第恐耳观者翻据以蜉蝣撼我。”
分類:耳闻
《國語辭典》:耳重  拼音:ěr zhòng
听力不灵敏。唐。张籍 咏怀诗:「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分類:听觉迟钝
《國語辭典》:耳耳  拼音:ěr ěr
1.尔尔,盛多的样子。《诗经。鲁颂。閟宫》:「龙旂承祀,六辔耳耳。」
2.挺立的样子。宋。梅尧臣〈得馀干李尉书录示唐人于越亭诗因以寄题〉:「南斗戛湖波不起,长刀剡峰碧耳耳。」
3.不满足的语词,相当于如此、而已。如:「素闻他胆识过人,今见不过耳耳。」
《國語辭典》:穿耳  拼音:chuān ěr
耳垂上穿孔。《通俗常言疏證。妇女。穿耳》引《吴志》:「诸葛恪曰:『母至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谈徵。事部。穿耳》:「晋唐间人,所画士女多不带耳环,以为古无穿耳。」
《骈字类编》:风耳(风耳)
唐 王建 照镜 痒头梳有虱,风耳炙闻蝉。
《国语辞典》:彻耳(彻耳)  拼音:chè ěr
充斥于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王氏自在船尾,听得鼾睡之声彻耳,于时月光明亮如昼,仔细看看,舱里没有一个不睡沉了。」
分类:充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