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牛耳
俗耳
重耳
一耳
马耳
熊耳
鹿耳
耳孙
属耳
垂耳
大耳
石耳
中耳
耳食
贵耳
《國語辭典》:牛耳  拼音:niú ěr
1.牛耳朵。《山海经。北山经》:「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
2.古代诸侯会盟时,盟主割牛耳取血,分与诸侯宣誓,以表守信。后称居领导地位的人为「牛耳」。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分類:诸侯会盟
《國語辭典》:执牛耳(執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古代诸侯割牛耳歃血为盟,由主盟者执珠盘盛牛耳,故称盟主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晋。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后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领导地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漢語大詞典》:俗耳
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分類:尘世耳朵
《國語辭典》:重耳  拼音:chóng ěr
春秋晋文公的名。参见「晋文公」条。
分類:重耳
《漢語大詞典》:重较(重較)
指古代卿士所乘车箱前左右有伸出的弯木(车耳)可供倚攀的车子。《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陆德明 释文:“较,古岳反。车两傍上出軾者。” 朱熹 集传:“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軾者,谓车两傍也。”
《骈字类编》:一耳
元史五行志至元二十年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张氏怀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脑后生而即死具状有司上之一又吕览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 心也
分类:一耳
《漢語大詞典》:马耳(馬耳)
山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潍水:“ 潍水 又东北, 涓水 注之。水出 马耳山 ,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名焉。”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一:“试扫北臺看 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分類:山名山东
《漢語大詞典》:熊耳
(1).山名。在 河南省 宜阳县 。 秦岭 东段支脉。《书·禹贡》:“导 洛 自 熊耳 。” 孔 传:“在 宜阳 西。”后汉书·刘盆子传:“ 樊崇 乃将 盆子 及丞相 徐宣 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之北有 熊耳 ,双峦竞举,状同熊耳。在 宜阳 也。” 宋 陆游 《小出塞曲》:“明日受降处,甲齐 熊耳 高。”
(2).山名。在 湖南省 。史记·封禅书:“南伐至 召陵 ,登 熊耳山 以望 江汉 。” 司马贞 索隐引《荆州记》:“ 耒阳 、 益阳 二县东北有 熊耳 ,东西各一峯,状如熊耳,因以为名。”
《漢語大詞典》:鹿耳
(1).鹿的耳朵。 唐 孟郊 《寄洺州李大夫》诗:“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
(2).见“ 鹿耳门 ”。
分類:耳朵
《漢語大詞典》:鹿耳门(鹿耳門)
地名。在今 台湾省 台南市 安平港 北。1661年, 郑成功 率大军驱逐 荷兰 侵略者,即自此登陆,后湾内淤浅,海道亦废。今为平陆。亦省作“ 鹿耳 ”。 清 丘逢甲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如闻 鹿耳 鯤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旂。”
《國語辭典》:耳孙(耳孫)  拼音:ěr sūn
八世孙,即玄孙的曾孙。泛指远孙。《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立梁孝王玄孙之耳孙音为王。」《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远孙曰耳孙。」
分類:应劭李斐
《漢語大詞典》:属耳(屬耳)
(1).以耳触物。常谓窃听。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郑玄 笺:“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於壁而听之者。”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宰相又於便殿论之,后属耳於屏风后。”参见“ 属垣有耳 ”。
(2).注意倾听。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嫺进对,尤善述前事……皇太子、诸王闻者,莫不属耳忘倦。”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属耳听鸎鸣,流目翫儵鱼。” 宋 岳珂 桯史·郑广文武诗:“ 广 矍然起于坐,曰:‘ 郑广 麤人,欲有拙诗白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
《國語辭典》:属垣有耳(屬垣有耳)  拼音:zhǔ yuán yǒu ěr
以耳附墙,窃听他人谈话。语本《诗经。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漢語大詞典》:垂耳
(1).两耳下垂。形容驯服的样子。 汉 枚乘 《七发》:“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唐 张九龄 《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诗:“作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宋 秦观 《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彊颜入规模,垂耳受覊鞚。”
(2).下垂到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唯重瓔珠,以缀衣为饰,乃县颈垂耳。” 宋 苏轼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玉釵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
(3).垂挂耳状之物。谓腐木上长木耳等菌类。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木腐或垂耳,草珠竞駢睛。”
《骈字类编》:大耳
汉书五行志于易坎为豕豕大耳而不聪察听气毁故有豕祸也 后汉书吕布传布顾谓刘备曰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耶操命缓布缚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漢語大詞典》:石耳
附着在石面的地衣类植物,可食。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 崑崙 之苹,寿木之华…… 汉 上石耳。” 高诱 注:“石耳,菜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隐法师书》:“去冬今岁,人鬼见分,石耳紫菜,愴焉兴想。” 唐 皮日休 《过云居院玄福上人旧居》诗:“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石耳》:“石耳色面黑背紫,柔薄,生深巖危壁,与木耳、地耳皆珍。” 明 何景明 《晚至昌平寺中》诗:“山城薄酒无钱买,晚饭僧家石耳香。”
《國語辭典》:中耳  拼音:zhōng ěr
中耳是耳的一个解剖结构,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中耳的主要结构是鼓膜和三个听小骨构成。有传导声音的功能。中耳通过耳咽管和咽喉相通。
《國語辭典》:耳食  拼音:ěr shí
以耳代口,辨察食物。比喻见识浅,轻易相信传闻,不求真相。《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分類:传闻省察
《漢語大詞典》:贵耳(貴耳)
(1).以耳食之言为贵。谓轻信传闻。 隋炀帝 《赐史祥》诗:“贵耳唯闻古,贱目詎知今。” 元 袁桷 《海盐州儒学教授袁府君墓表》:“考 闽 、 蜀 、 东浙 、 永嘉 、 湖南 、 江西 之儒,先合其异同,不在於贵耳,杂书袭讹辑言行者尊之,吾与子所当辨。” 清 檀萃 《楚庭稗珠录·黔囊·金星石》:“此石生蛮荒溪峒,名不甚著,贵耳者目而陋之;然幸如是,足以自全其天。”
(2).贵者之耳。 明 李开先 《琴》诗:“ 秦 楚絃中变,风涛指下惊;不堪闻贵耳,只可悦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