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0,分5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到耳
双耳
聒耳
耳根
逆耳
耳聋
耳顺
黄耳
耳畔
儋耳
牛耳
俗耳
重耳
一耳
马耳
《漢語大詞典》:到耳
逆耳。 汉 扬雄 《太玄·事》:“到耳顺止,逆闻顺行也。” 司马光 集注:“到与倒同……能纳忠补过不失正顺者也。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药苦口利於病。”
《骈字类编》:双耳(双耳)
唐 陈陶 步虚引 小隐山人十洲客,莓苔为衣双耳白。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唐 贯休 风琴 寥寥双耳更深后,如在缑山明月中。
《國語辭典》:聒耳  拼音:guā ěr
声音吵杂刺耳。《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座,鸣声聒耳。」《儒林外史》第三○回:「偶一听之,可也;听久了,也觉嘈嘈杂杂,聒耳得紧。」
分類:声音刺耳
《國語辭典》:耳根  拼音:ěr gēn
1.耳边。如:「耳根清净。」《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向迎春耳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2.耳的根部。如:「她的短发与耳根齐。」
3.佛教用语。指听觉神经。为六根之一。《大智度论》卷一:「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國語辭典》:逆耳  拼音:nì ěr
说出的话让人不爱听。《旧唐书。卷七八。于志宁传》:「但悦意取容,臧孙方之疾疹;犯颜逆耳,春秋比之药石。」
《国语辞典》:耳聋(耳聋)  拼音:ěr lóng
因听觉障碍而听不到声音。《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胜曰:『太傅如何病得这等了?』左右对曰:『太傅耳聋。』」《文明小史》第四○回:「他那看门的,是个驼背又且耳聋。」也作「耳闭」。
《國語辭典》:耳顺(耳順)  拼音:ěr shùn
1.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南朝梁。王琰《冥祥记。陈秀远》:「少信奉三宝,年过耳顺。」
2.顺耳,喜欢听。如:「这戏词我听著还耳顺。」
分類:六十何晏
《漢語大詞典》:黄耳
(1).狗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狗一名黄耳。” 唐 元稹 《友封体》诗:“樺烛焰高黄耳吠,柳堤风静紫騮声。”
(2). 晋 陆机 所饲名犬名。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 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繫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 洛 。”后即以“黄耳”喻指信使。 金 元好问 《怀益之兄》诗:“黄耳定从秋后到,白头新自夜来生。” 清 顾炎武 《自笑》诗:“黄耳不来 江 表信,白头终念故山薇。”
(3).用黄金或黄铜所制的器物之耳。易·鼎:“六五,鼎黄耳,金鉉利贞。”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 马非百 注:“黄耳,即黄金耳或铜耳。今各地出土古杯,椭圆形,有双耳,就是这种东西。” 清 王筠 《菉友肊说》:“是故 周公 繫爻之辞,以折足覆餗为戒,以黄耳玉鉉为吉。”
《漢語大詞典》:耳畔
亦作“ 耳伴 ”。 耳边。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阿弥陀佛 念几声,耳伴清寧倒伶俐。”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耳畔有促之起者,一举目,则帆檣错杂,烟波浩然,盖已抵 申江 矣。” 茅盾 《子夜》十三:“这一声在耳畔的呼唤,把 朱桂英 乱跳的心镇定了。”
《漢語大詞典》:儋耳
(1).一种古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雕镂其颊,皮连耳廓,分为数支,下垂至肩,作为妆饰。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唐 张说 《宋公遗爱碑颂》:“虽有文身凿齿,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馆水,种落异俗而化齐,言语不通而心喻矣。”参阅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2).古代北方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有 儋耳 之国, 任 姓, 禺号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国名。又名 离耳 。 汉 元鼎 六年内属,称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岛 儋县 。史记·货殖列传:“ 九疑 苍梧 以南至 儋耳 者,与 江 南大同俗,而 杨 越 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 儋耳 黑齿 之酋, 金邻 象郡 之渠。” 刘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沈佺期 《初达驩州》诗:“水行 儋耳 国,陆行 雕题 藪。” 宋 苏轼 《桄榔庵铭》:“ 东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抡 《蛮中作》诗:“从来圣世要荒外, 儋耳 龙场 自有人。”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 聸耳国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变为 聸耳 ,再变则为 儋耳 矣。”
《國語辭典》:牛耳  拼音:niú ěr
1.牛耳朵。《山海经。北山经》:「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
2.古代诸侯会盟时,盟主割牛耳取血,分与诸侯宣誓,以表守信。后称居领导地位的人为「牛耳」。宋。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分類:诸侯会盟
《國語辭典》:执牛耳(執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古代诸侯割牛耳歃血为盟,由主盟者执珠盘盛牛耳,故称盟主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晋。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后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领导地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漢語大詞典》:俗耳
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分類:尘世耳朵
《國語辭典》:重耳  拼音:chóng ěr
春秋晋文公的名。参见「晋文公」条。
分類:重耳
《漢語大詞典》:重较(重較)
指古代卿士所乘车箱前左右有伸出的弯木(车耳)可供倚攀的车子。《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陆德明 释文:“较,古岳反。车两傍上出軾者。” 朱熹 集传:“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軾者,谓车两傍也。”
《骈字类编》:一耳
元史五行志至元二十年四月固安州王得林妻张氏怀孕五月生一男四手四足圆头三耳一耳附脑后生而即死具状有司上之一又吕览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 心也
分类:一耳
《漢語大詞典》:马耳(馬耳)
山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潍水:“ 潍水 又东北, 涓水 注之。水出 马耳山 ,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名焉。” 宋 苏轼 《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一:“试扫北臺看 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分類:山名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