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耳目  拼音:ěr mù
1.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耳目殊司,工艺异业。」亦泛指见闻。《老残游记》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阂,先生布衣游历,必可得其实在情形。」
2.审察。《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耳目人间,知外患苦。」
3.听的人与看的人。泛指閒杂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赐顾,本该备个小酌,奉屈一谈;一来恐怕亵尊,二来小地方耳目众多,明日备个菲酌送到尊寓,万勿见却。」《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过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纪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耳目众多,声名攸碍,这是如何使得呢?」
4.代人刺探消息的人。《红楼梦》第七四回:「凤姐见王夫人盛怒之际,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时调唆著邢夫人生事,纵有千百样言辞,此刻也不敢说。」
《國語辭典》:倾耳(傾耳)  拼音:qīng ěr
侧耳。表示十分专心的听著。《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传》:「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帝不觉为之倾耳,遂忘倦。」
分類:耳朵静听
《國語辭典》:耳热(耳熱)  拼音:ěr rè
耳部发热。形容人兴奋的状态。《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宋。辛弃疾 定风波。金印累累佩陆离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國語辭典》:掩耳  拼音:yǎn ěr
捂著耳朵,表示不愿听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有识傍观,犹却掩耳,况当之者乎?」
《國語辭典》:耳根  拼音:ěr gēn
1.耳边。如:「耳根清净。」《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向迎春耳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2.耳的根部。如:「她的短发与耳根齐。」
3.佛教用语。指听觉神经。为六根之一。《大智度论》卷一:「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俗耳
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
分類:尘世耳朵
《漢語大詞典》:鹿耳
(1).鹿的耳朵。 唐 孟郊 《寄洺州李大夫》诗:“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
(2).见“ 鹿耳门 ”。
分類:耳朵
《漢語大詞典》:鹿耳门(鹿耳門)
地名。在今 台湾省 台南市 安平港 北。1661年, 郑成功 率大军驱逐 荷兰 侵略者,即自此登陆,后湾内淤浅,海道亦废。今为平陆。亦省作“ 鹿耳 ”。 清 丘逢甲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如闻 鹿耳 鯤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旂。”
《國語辭典》:塞耳  拼音:sè ěr
堵住耳朵不听。《淮南子。主术》:「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科诨》:「戏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
《國語辭典》:充耳  拼音:chōng ěr
1.塞住耳朵。《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
2.古冠冕旁的瑱玉,因其下垂及耳,故称为「充耳」。《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漢語大詞典》:清耳
(1).静耳。谓专心倾听。 汉 班固 《答宾戏》:“若乃 牙 旷 清耳於管絃, 离娄 眇目於毫分。”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一:“是以轮匠肆目,不乏 奚仲 之妙;瞽叟清耳,而无 伶伦 之察。”
(2).犹净耳。表示不愿意让污浊的话语污染耳朵。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虽能独断,必博纳乎芻蕘;虽务含弘,必清耳於浸润。” 宋 周密 《澄怀录》卷上:“公尝出玉磬尺餘……客有谈及猥俗之事语者,则急起击玉数声,曰:‘聊代清耳。’” 宋 岳飞 《题翠岩寺》:“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漢語大詞典》:地耳
(1).古谓大地的耳朵。 汉 王充 论衡·卜筮:“著以问地,地有形体,与人无异……问地,则地耳远,不闻人言。”
(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 四川 产者最为著名。
(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 湖北 、 安徽 两省产量最高。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國語辭典》:附耳  拼音:fù ěr
靠近耳边小声说话。《淮南子。说林》:「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只碍著轿夫。吴氏又附耳叮嘱。」
《國語辭典》:帖耳  拼音:tiē ěr
耳朵下垂。形容顺服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聊斋志异。卷二。潍水狐》:「倘执束刍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言朅勒矣。」
《國語辭典》:湿湿(濕濕)  拼音:shī shī
1.浪涛开合的样子。《文选。木华。海赋》:「惊浪雷奔,骇水迸集,开合解会,瀼瀼湿湿。」
2.摇动的样子。《诗经。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3.小解、小便。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王兽医云:『婶子,我要湿湿去。』」
《國語辭典》:外耳  拼音:wài ěr
为耳的最外部,可分为外耳道及耳壳两部分,以鼓膜和中耳间隔,负责收集声波。真正的外耳只见于哺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