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考堂  拼音:kǎo táng
1.旧时宣布官吏考核结果的场所。《新唐书。卷一三二。柳芳传》:「会尚书省应考绩事,元日陈贡棐,集于考堂,唱其考第,进贤以兴善,简不肖以黜恶。」
2.核计朝廷财务出纳的厅堂。《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传上。李林甫传》:「博济亦憸薄自肆,为户部郎中,部有考堂,天下岁会计处。」
《漢語大詞典》:论课(論課)
谓评论、考核军功或政绩。后汉书·百官志五:“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
《漢語大詞典》:改试(改試)
指改变选拔官吏的考核办法。 汉 张衡 《论举孝廉疏》:“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餘力,乃艸文法耳。今詔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科……自改试以来,累有妖星震裂之菑,是天意不安於此法故也。”
《漢語大詞典》:勾覆
稽考核查。北史·何稠传:“ 稠 营造舆服羽仪,所役工十万餘人,用金银钱物巨亿计。帝使兵部侍郎 明雅 ,选部郎 薛迈 等勾覆,数年方竟,毫釐舞舛。”隋书·何稠传作“勾覈”。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崇韜 乃置内勾使,应三司财赋,皆令勾覆,令 绍宏 领之。”
《漢語大詞典》:四试(四試)
(1).古代诸侯、州伯定期考核官吏的制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考功名:“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视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絀陟,命之曰计。”
(2).指科举中的四级考试。 元 鲜于枢 困学斋杂录:“转运 田特秀 ,字 彦实 , 易县 人。 大定 十九年进士……二十五岁,乡、府、省、御四试皆中第五。”
《國語辭典》:考證  拼音:kǎo zhèng
依据可靠资料对古代文明制度加以考核、辨證,详明真伪的研究方法。也作「考据」。
《漢語大詞典》:详核(詳核)
见“ 详覈 ”。
(1).详细考核。2.详细确实。
《漢語大詞典》:考课法(考課法)
考核、鉴别官吏优劣的法令。汉书·京房传:“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詔使 房 作其事。 房 奏考功课吏法。”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帝纳其言,即詔作考课法。”宋史·选举志六:“州县於进丁、入老,收落失实,以故课役不均,皆守令弛职,可申严《考课法》。”参见“ 考课 ”。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漢語大詞典》:劳课(勞課)
对官吏劳绩的考核。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 衢州 无他虞, 齐总 无殊绩,忽此超奬,深骇羣情,若 总 必有可録,愿明书劳课,然后超资改官,以解众疑。”
《漢語大詞典》:隐核(隱核)
考核,校核。《晋书·张辅传》:“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敍实録则隐核名检,此所以 迁 称良史也。”
分類:考核校核
《漢語大詞典》:效试(效試)
考核试验。效,通“ 校 ”。 汉 孔融 《荐弥衡表》:“陛下篤慎取士,必须效试。”
分類:考核
《漢語大詞典》:校否
考核过失。《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且臺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官长,旦夕相考,莫究於此。”
分類:考核过失
《漢語大詞典》:坐课(坐課)
谓因上级考核。汉书·酷吏传·咸宣:“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
分類:上级考核
《漢語大詞典》:简功(簡功)
(1).考核功绩。孔丛子·问军礼:“有司简功行赏,不稽于时。其用命者,则加爵受赐于祖尊之前。”
(2).轻视功利。战国策·燕策三:“论不修身,义不累物,仁不轻絶,智不简功。” 鲍彪 注:“简,犹弃也。”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谚曰:‘仁不轻絶,知不简功。’简功弃大者,仇也。”
《漢語大詞典》:铨考(銓考)
考核选拔。宋史·苏颂传:“今 定 不由銓考,擢授朝列;不缘御史,荐寘宪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