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访犯(訪犯)
密令侦查缉捕的罪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犯》:“上司衙门密访,行牌坐名擒拿者,谓之访犯。” 清 姚廷遴 《记事拾遗》:“ 明 朝人命强盗及万恶访犯,新犯死罪,皆三推六问,情真罪当,始上长枷监候。”
《國語辭典》:坏分子(壞分子)  拼音:huài fèn zǐ
大陆地区称犯法作乱的人。
《漢語大詞典》:护身枷(護身枷)
古代加在罪犯颈项上的械具。《水浒传》第九回:“ 薛霸 随即把 林冲 护身枷开了。”
分類:罪犯颈项
《漢語大詞典》:缉捕使臣(緝捕使臣)
宋 代专管缉捕罪犯的低级武官。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知县差县尉协同缉捕使臣,限时限日的擒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郡王叫干办去吩咐 临安府 ,即时差一个缉捕使臣,带着做公的,备了盘缠,径来 湖南 潭州府 。”
《漢語大詞典》:积窝(積窩)
谓长期窝藏罪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久之,廉其西乡有巨盗 白五 者,家累数千金,田连百顷,子女五人姻婭皆邑之豪,为是积窝数十年。”
《國語辭典》:寄押  拼音:jì yā
将人犯暂时寄放押宿。如:「今晚是赶不回台北了,只好将人犯暂时寄押在本地的警察局。」
《漢語大詞典》:避案
指罪犯作案后逃避追究。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二:“与 成都 满城里 的 关老三 又通气,常常避案到省,在 满城里 一住就是几个月。”
《國語辭典》:比卯  拼音:bǐ mǎo
旧时差役在定期内拘捕人犯。卯,官府差役于卯时依所登录名册点名,登录的名册即称为「卯簿」。比卯指百姓如有欠钱粮或缉捕盗贼时,便按卯簿派遣差役限期催缴或捉拿,如果限期内无法收缴或捉拿到案,便要拘衙受刑。《豆棚闲话。第三则》:「或有说钱粮拖欠,即刻去比卯救家属的。」也作「批较」。
《國語辭典》:从犯(從犯)  拼音:zòng fàn
帮助他人从事犯罪行为的人。相对于正犯而言。
《漢語大詞典》:旗番
缉捕罪犯的差役。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逆 贤 大怒,遂猝布旗番,即於初三日晚捉得夜行内官 陈乌眼 等十餘人。”
《國語辭典》:披枷带锁(披枷帶鎖)  拼音:pī jiā dài suǒ
罪犯带著枷、锁等刑具。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水浒传》第四三回:「当初他打杀了人,教我披枷带锁,受了万千的苦。」
《国语辞典》:绳之以法(绳之以法)  拼音:shéng zhī yǐ fǎ
以法指以法律做为约束力量。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减宣传》:「自部署县名曹实物,官吏令丞不得擅摇,痛以重法绳之。」后指以法律治裁罪犯。如:「他虽四处躲藏有数年之久,终究还是被警方寻获,绳之以法。」
《漢語大詞典》:手牌
(1).奉命捉拿罪犯的拘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浄扮狱官执手牌,杂扮校尉四人点灯提绳急上。”
(2).盾的一种。用白杨木或轻松木制作。战时挽于左手,用以抵御敌箭。见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军资乘·手牌
《國語辭典》:三班六房  拼音:sān bān liù fáng
旧日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三班是衙役,分为皂班,掌看守牢狱;壮班,掌召捕;快班,掌侦缉。六房是文书吏,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漢語大詞典》:慅婴(慅嬰)
古代在罪犯冠上加草带,以示羞辱。慅,通“ 草 ”;婴,通“ 缨 ”。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 王先慎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慅婴,慎子作‘草缨’。草与慅盖音同假借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