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官口
没入官府充当奴隶的罪犯家口或俘虏。魏书·李平传:“ 平 先为尚书令 高肇 、侍御史 王显 所恨,后 显 代 平 为中尉, 平 加散骑常侍, 显 劾 平 在 冀州 隐截官口, 肇 又扶成其状,奏除 平 名。”《周书·明帝纪》:“ 元 氏子女自坐 赵贵 等事以来,所有没入为官口者,悉宜放免。”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元年﹞冬十月庚午,詔 江陵 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资治通鉴·陈临海王光大二年:“甲申,詔:‘所在百工细作,悉罢之。 鄴下 、 晋阳 、 中山 宫人,官口之老病者,悉简放。’” 胡三省 注:“官口,罪人家口没官为奴婢者。”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辛未,中书省言:‘近籍没 奇彻 家,其子年十六,请令与其母同居;仍请自今臣僚有罪籍没者,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陈乞没为官口。’”
《國語辭典》:漏面贼(漏面賊)  拼音:lòu miàn zéi
极端凶恶的坏人。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你道是,枢密骂不的,是我骂你这改姓更名漏面贼。」
《漢語大詞典》:决囚灯(決囚燈)
亦作“决囚灯”。 南唐 李后主 于佛前燃灯,以其明灭决定罪犯应否判处死刑,故称。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曾景建 《金陵百咏·决囚灯》诗云:‘五详三覆始施刑,明灭兰膏岂足凭。可惜当年杀 严续 ,无人为益决囚灯。’序云:‘ 后主 听死囚,然佛灯决之。囚家赂左右窃益膏油,輒得不死。’”
《漢語大詞典》:指拿
提供拿获罪犯的线索。 清 林则徐 《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现有妥线分报查访,一得确信,即往严搜。破获者儘法痛办,指拏者优加奬赏。”
《漢語大詞典》:以刑致刑
谓对重罪施以轻刑,则罪犯无所畏惧,其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商君书·靳令》:“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商君书·去强》:“以刑致刑,国乱。”韩非子·饬令:“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参见“ 以刑去刑 ”。
《漢語大詞典》:以刑去刑
用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商君书·靳令》:“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高亨 注:“‘轻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韩非子·飭令篇无,是其证。”《商君书·去强》:“以刑去刑,国治。”
《國語辭典》:英法联军(英法聯軍)  拼音:yīng fǎ lián jūn
清咸丰六年至十年(西元1856~1860),英法联军进侵广州,虏总督叶名琛,复入天津,犯北京,焚圆明园,清帝避于热河,由俄使调停,订北京条约,辟商埠,割九龙南端与英,并偿英法军费,联军始退。
《国语辞典》:赭衣塞路  拼音:zhě yī sè lù
身穿红色囚衣的罪犯充塞道路。形容罪犯很多。《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昔商俗未移,民散久矣,婴网陷辟,日夜相寻,若悉加正法,则赭衣塞路。」也作「赭衣半道」、「赭衣满道」。
《國語辭典》:真凶实犯(真兇實犯)  拼音:zhēn xiōng shí fàn
真正的犯罪凶手。《官场现形记》第一五回:「今番来到这里,一定拿到了真凶实犯。」
分類:真正罪犯
《漢語大詞典》:招款
罪犯招认的事项。《水浒传》第四十回:“快教叠了文案,把这 宋江 、 戴宗 的供状招款粘连了。”
《漢語大詞典》:长解子(長解子)
长途押送罪犯的差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不劳元帅吩咐,俺是一名长解子,收拾包裹,自然护送到京的。”参见“ 长解 ”。
《國語辭典》:长解(長解)  拼音:cháng jiè
直接押解犯人到隔州、隔府的地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𣏌县一面叠成文卷,佥了长解,把一干人多解到苏州府嘉定县来。」
《漢語大詞典》:斩犯(斬犯)
被判处斩刑的罪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原来这一名斩犯,本来是个富家之子。”
《漢語大詞典》:无影牢城(無影牢城)
指流放罪犯的极远之地。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三折:“念 吕岩 自卖了阵,迭配我无影牢城,我死不争。”
《國語辭典》:逃犯  拼音:táo fàn
逃亡以躲避法律制裁的犯人。如:「经过严密周详的布署,警察终于将那干逃犯一一逮捕归案。」《清史稿。卷二五○。列传。吴正治》:「请自今有父子窝逃,被人举发者,逃犯治罪,免坐窝隐。」清。徐珂《清稗类钞。兵刑类。刺字》:「犯杖罪以下刺臂,再犯者亦刺面。逃犯刺左,馀犯刺右。」
《漢語大詞典》:盐捕(鹽捕)
负责稽查缉拿贩卖私盐罪犯的部门或人员。《清会典·吏部·官制》:“﹝ 康熙 五十八年﹞改 怀庆府 管粮通判,专管盐捕,为粮捕通判。”
《國語辭典》:验明正身(驗明正身)  拼音:yàn míng zhèng shēn
查验清楚,确定身分无误。如:「监考人员一定要核对考生的准考證,验明正身,不可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