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缘觉乘(緣覺乘)
佛教语。佛教以车乘喻教法。佛对机说法,一般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加人乘、天乘为五乘。缘觉乘即三乘或五乘中之一乘。 隋 智顗 《法华文句》卷七之上:“五乘者,五戒乘出三途苦,十善乘出人道八苦,声闻乘出三界无常苦,缘觉乘出从他闻法苦,菩萨乘出内无利智外无相好苦。”参见“ 缘觉 ”。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他缘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缘大乘心与觉心不生心。十住心中之二心。
(术语)他缘大乘心与觉心不生心。十住心中之二心。
住果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三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术语)缘觉乘之人,得涅槃果,而安住之无更希佛陀妙果之心,谓之住果缘觉。此住果之二乘,更能发心而至佛果否,是佛教上大问题也,小乘及大乘中法相三论之权家不许彼等发心成佛,华严天台等之实家则许之。台宗二百题四,有住果声闻,住果缘觉之论目,而问答此义。
定性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證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术语)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具本来唯一之缘觉无漏种子者。唯修缘觉之因,證缘觉之果,不更进求佛道。谓之定性缘觉。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五种性之一。(参见:五种性)
【三藏法数】
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證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證道,独自善證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證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證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三藏法数】
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證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刺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證道,独自善證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證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證果故。」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中略)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辅行九之三曰:「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因缘觉,亦云独觉。出值佛世,闻因缘法,名为缘觉。出无佛世,自然得悟,名为独觉。」文句四上曰:「释论云缘觉独觉,独觉出无佛世,缘觉愿出佛世。」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
【三藏法数】
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三乘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总称为缘觉乘。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处,便是證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因观十二因缘除于我执,而悟真空涅槃之理,以此之法,运出三界,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由观十二因缘生灭,除于我执等惑,觉悟真空之理,以此因缘之法,运出三界,是为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也。以十二因缘为乘,运出三界,到于涅槃,故名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严经六曰:「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术语)楞严经六曰:「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缘觉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之一。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术语)十法界之一。诸佛众生之本体谓之法界。有十种之差别。缘觉为其中之一。天台所立。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之一。
【三藏法数】
缘觉者,谓禀佛教法,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是名缘觉法界。(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