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科  拼音:wén kē
学术上对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专经(專經)
(1).专研经学;专治某一经或某几经。魏书·李瑒传:“每谓弟 郁 曰:‘士大夫学问,稽博古今而罢,何用专经为老博士也?’” 宋 叶适 《包颙叟挽词》:“养志诸郎事,专经永夜残。”
(2).指专习某经。宋史·选举志一:“凡专经进士,须习两经。”
《漢語大詞典》:马郑(馬鄭)
东汉 马融 与 郑玄 的并称。两人皆为经学大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敷讚圣旨,莫若注经,而 马 郑 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唐 张说 《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公生而开朗,长而英拔,非因 马 郑 之学,动合礼经;不待 孙 吴 之书,暗同兵法。” 清 刘大櫆 《送佟受兹侍读视学陕西》诗:“学人收 马 郑 ,文士得 扬 班 。”
《国语辞典》:戴圣(戴圣)  拼音:dài shèng
人名。字次君,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梁人。与从父戴德俱受礼于后苍,世称「小戴」。辑《礼记》四十九篇,名小戴礼记。
《國語辭典》:休学(休學)  拼音:xiū xué
学生因故暂停受课,保留学籍,以后再继续入学。
《國語辭典》:五经笥(五經笥)  拼音:wǔ jīng sì
笥,竹箱。五经笥比喻博通经籍的人。《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边韶传》:「腹便便,五经笥。」
《漢語大詞典》:许郑(許鄭)
东汉 经学家 许慎 、 郑玄 的并称。 清 黄遵宪 《感怀》诗:“洎乎 许 郑 出,褎然万人杰。”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其有通人志士,或笺注校勘,效忠於 许 郑 ;或束身自爱,归命於 程 朱 。”
《國語辭典》:汉学(漢學)  拼音:hàn xué
1.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
2.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漢語大詞典》:醉经(醉經)
隋 王通 中说·事君:“子游 河间 之渚,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后以“醉经”指潜心经学。 宋 胡錡 《耕禄藳·拟米秫除祭酒诰》:“盖桥门冠带之地,必资醉经鉅贤而为之长。”
《漢語大詞典》:郑王(鄭王)
经学家 郑玄 与 王肃 的并称。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 晋 初郊庙之礼,皆 王肃 説,不用 郑 义。其时 孔晁 、 孙毓 等。申 王 駮 郑 , 孙炎 、 马昭 等,又主 郑 攻 王 ,齗齗於 郑 王 两家之是非,而 两汉 顓门无復过问。”
分類:经学王肃
《漢語大詞典》:虎殿
汉 未央宫 白虎殿 的简称。 汉 时为诸儒讲解经学之所。后泛称宫中讲学之所。 唐 张说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赋得树字》:“虎殿成鸿业,猿巖题凤赋。” 明 李东阳 《经筵闻讲中庸有述呈诸寅长》诗:“龙飞御八极,虎殿开羣经。”
《國語辭典》:南学(南學)  拼音:nán xué
1.太子的学舍。周代有东、南、西、北四学,加太学为五学,南学即五学之一。《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始民不诬矣。」
2.南朝宋何尚之,在南郭外立学聚生徒,士人多慕道来游,称为「南学」。《宋书。卷六六。何尚之传》:「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3.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其所治的经学大多承袭魏晋学风,又受佛教影响,所作的义疏比经注更加详细,故称为「南学」。
《國語辭典》:南北学(南北學)  拼音:nán běi xué
晋代至隋唐时期经学的分派。有南北二派:南学以王肃、王弼、杜预等人之学说为宗,主张推引古学;北学以郑玄、服虔等人为主,主张兼采古今。唐代学者孔颖达编撰五经正义,兼采南北二学,南北学遂合而为一。
《漢語大詞典》:二戴
指 汉 经学家 戴德 、 戴圣 叔侄。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去圣逾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 戴 ,共氏而分门; 王 、 郑 两家,同经而异注。” 皮锡瑞 经学通论三:“是时两 汉 俱并无礼记一书,故 孝宣 立二 戴 及 庆氏 学,皆仪礼之学,源流不同。”
《漢語大詞典》:郑司农(鄭司農)
指 汉 经学家 郑众 。因其曾官大司农,故称。后亦用以称誉博学的人。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多才 陆平原 ,硕学 郑司农 。”
《漢語大詞典》:啖赵(啖趙)
唐 经学家 啖助 与 赵匡 的并称。 清 江藩 《国朝经师经义目录·春秋》:“至 唐 赵匡 、 啖助 、 陆淳 ,始废传谈经……有 宋 诸儒之説春秋,皆 啖 赵 之子孙而已。”
分類: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