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分解者  拼音:fēn jiě zhě
自然界中有若干生物,专门分解生物的遗体,以摄取其养分,同时将遗体的有用成分释出,这种生物称为「分解者」。如细菌、黴菌等。
《國語辭典》:化脓(化膿)  拼音:huà nóng
动物的组织因生病或外伤,受细菌感染而产生黄、白或绿色等毒液的现象。
《国语辞典》:弧菌  拼音:hú jùn
真细菌目弧菌科的一属。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藉尾端的一至三根鞭毛运动,呈弧状,单独或相连成螺旋状;生活于水中或土壤中,有些有病原性。霍乱弧菌可引起霍乱,副溶血弧菌可致急性肠炎,鳗弧菌则可使鳗等鱼类致病。
《漢語大詞典》:病原体(病原體)
指能引起疾病的细菌、霉菌、病毒、病原虫等。
《國語辭典》:病菌  拼音:bìng jùn
使人或其他生物致病的细菌。如:「病菌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平时应多注意饮食卫生。」
《國語辭典》:产褥热(產褥熱)  拼音:chǎn rù rè
病名。产妇在生产后产道因病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烧、下腹疼痛、阴道流血等。最常感染的部位为子宫内膜。也称为「月子病」。其症状为发热、低血钙、肌肉无力、麻痹、循环虚脱等,常发生于分娩后七十二个小时内。
《國語辭典》:大肠杆菌(大腸桿菌)  拼音:dà cháng gǎn jùn
一种微生物。寄居于人或其他脊椎动物肠内。参见「大肠菌」条。
《国语辞典》:带菌(带菌)  拼音:dài jùn
带有细菌。如:「这些食物已经发霉带菌,不能再吃了。」
分类:细菌
《國語辭典》:带菌者(帶菌者)  拼音:dài jùn zhě
带有特殊传染病原,而无明显病状,但可为传染病潜在之传染来源的人(或动物)。又分健康带菌者、传染期带菌者或恢复期带菌者。
《國語辭典》:潜伏期(潛伏期)  拼音:qián fú qí
接触致病原(包括微生物、化学制剂、辐射等)至身体出现明显症状或徵候之间的一段时间。疾病潜伏期可能短至不到一天,或者长达数十年。
《國語辭典》:气管炎(氣管炎)  拼音:qì guǎn yán
1.病名。气管、支气管树黏膜发炎的疾病。早期症状有胸骨下闷紧、发抖、鼻炎、喉咙痛、肌肉痛、背痛及轻微发烧。晚期症状为咳嗽,易受刺激、黏痰,最后变成浓痰。常发生在冬季,预防方法为迅速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妻管严」的谐音。谑称丈夫怕妻子。
《国语辞典》:球菌  拼音:qiú jùn
泛指菌体形状呈圆球形的细菌的总称,以别与杆菌、螺旋菌及弧菌,不具鞭毛。球体单独者称单球菌,成对者为双球菌,多个相连者为链球菌,聚集成堆者为葡萄球菌。多属有害的病菌。
《国语辞典》:尿道炎  拼音:niào dào yán
尿道受到各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炎疾病。主要症状为痒、小便疼痛和尿道分泌物异色异味。常会上行感染到膀胱和肾。如:「尿道炎患者必须接受尿道分泌物的检验,冀以得知病原,对症下药。」
《漢語大詞典》:喷撒
用喷雾器或喷洒烟雾剂的金属容器使…全部地或部分地喷上一层液体、泡沫或一种粉末(为消灭细菌或植物害虫)
《國語辭典》:培养基(培養基)  拼音:péi yǎng jī
以人工方法配制含有各种基本营养成分或某些特殊成分的培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