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红女(紅女)  拼音:gōng nǚ
从事纺织、针黹之类工作的女子。《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漢語大詞典》:德功
妇德与妇功。旧指妇女应有的贞顺品德和纺织、缝纫、刺绣等手艺。诚意伯文集卷一附《妻永嘉郡夫人富氏诰》:“ 刘基 妻 富氏 ,德功端茂,闺閫严明。”参见“ 德言容功 ”。
《國語辭典》:德言容功  拼音:dé yán róng gōng
德,品德。言,言谈。容,仪容。功,女红。德言容功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古时妇女所应具备的四德。语本《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作「德容言功」、「德言工貌」。
《漢語大詞典》:妇事(婦事)
谓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吕氏春秋·仲冬:“是月也……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无有不禁。”
《漢語大詞典》:天丝(天絲)
(1).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游丝。 北周 庾信 《行雨山铭》:“天丝剧藕,蝶粉生尘。” 唐 王建 《春词》:“红烟满户日照梁,天丝软弱虫飞扬。” 唐 温庭筠 《吴苑行》:“小苑有门红扇开,天丝舞蝶俱徘回。”
(2).仙女纺织用的丝线。 唐 王建 《七夕曲》:“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
《國語辭典》:弄瓦  拼音:nòng wǎ
瓦,古时纺织时用的陶制纺塼。古时拿这种陶制纺塼给小女孩玩,期望将来能胜任女红。语本《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后凡生女儿,称为「弄瓦」。《幼学琼林。卷二。老寿幼诞类》:「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
《國語辭典》:弄璋  拼音:nòng zhāng
璋,玉器。古时拿玉给男孩玩,期望将来有如玉一般的品德。语本《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指生男孩为弄璋。唐。白居易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和之诗:「弄璋诗句多才思,愁杀无儿老邓攸。」
《漢語大詞典》:绩火(績火)
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 宋 陆游 《意行至神祠酒坊而归》诗:“兴尽还家殊不远,渔灯绩火闹黄昏。” 宋 陆游 《秋社》诗之二:“浦溆渔歌远,茆茨绩火明。”
《國語辭典》:工女  拼音:gōng nǚ
旧称从事养蚕、纺织、缝纫等工作的女子。《淮南子。泰族》:「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漢語大詞典》:耕织图(耕織圖)
描绘封建时代水稻耕种和丝麻纺织生产过程的图画。 南宋 刘松年 曾画过《耕织图》; 楼璹 亦画《耕图》《织图》,有刻本流传。 清 康熙 曾命 焦秉贞 绘《耕织图》。 乾隆 亦曾命 冷枚 、 陈枚 各绘《耕织图》。 焦秉贞 所作《耕图》《织图》,曾雕板印行。 宋 楼钥 《跋扬州伯父耕织图》:“伯父( 楼璹 )时为 临安 於潜 令,篤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事为之图,繫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
《國語辭典》:羊毛  拼音:yáng máo
羊身上的毛。其纤维呈鳞片状,具弹性,所制成的衣料不易皱,且保暖性特强。
《國語辭典》:土布  拼音:tǔ bù
手工纺织的布。如:「苗族妇女穿著一身土布裁剪的服装,织工虽原始,却别具独特风格。」
《國語辭典》:掌扇  拼音:zhǎng shàn
一种有长柄的大扇,由人擎举紧随于轿子或神座之后,为一种仪仗。《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每常驾出,有红纱贴金烛笼二百对;元夕加以琉璃玉柱掌扇。」《儒林外史》第六回:「厅上的客说道:『也不必等吹手,吉时已到,且去迎亲罢。』将掌扇掮起来,四个戴红黑帽子的开道。」
《國語辭典》:梳理  拼音:shū lǐ
1.用梳子整理。如:「梳理狗毛」。《野叟曝言》第一九回:「一个丫鬟,拿著梳具,传夫人之命,来替白相公通发。又李夜间被打,髻发散乱,急需梳理,却见丫鬟少艾,引嫌辞谢。」
2.纺织工艺中用植有针或齿的机件使纤维排列一致,并清除其中短纤维和杂质的过程。
《漢語大詞典》:包巾
古代用纱布等制成的一种便帽。亦指一般裹头用的纺织物。《水浒传》第七六回:“褐衲袄满身锦衬,青包巾遍体金销。”《西游补》第六回:“既是 张飞 庙,该带一顶包巾。纵使新式,只好换做将军帽。”《醒世姻缘传》第八回:“若是做了道姑,留着好好的一头黑髮,晚间脱了那顶包巾,连那俗家的相公老爷,举人秀才,外郎快手,凭咱拣用。”
《國語辭典》:机户(機戶)  拼音:jī hù
从事纺织的人家。《明史。卷二六五。李邦华传》:「贵嗾奸民纪光诡称机户,诣阙保留贵代成督造。」《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家中收下的丝绵,发到铺中,卖与在城机户。」
《漢語大詞典》:麻纻(麻紵)
亦作“ 麻苧 ”。 大麻与苎麻。泛指麻。茎皮可供纺织用。后汉书·循吏传·卫飒:“教民种殖桑柘麻紵之属。” 晋 左思 《魏都赋》:“黝黝桑柘,油油麻紵。” 唐 杜荀鹤 《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宋史·陈尧叟传:“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苧尔。麻苧所种,与桑柘不殊。” 元 王祯 农书卷二二:“小纺车。此车之制,凡麻苧之乡,在在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