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浣纱溪(浣紗溪)  拼音:huǎn shā xī
河川名:(1)在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宋谢灵运遇浣纱仙女于此。(2)在浙江省绍兴县。因西施曾于此地浣纱而得名。也称为「若耶溪」。
《漢語大詞典》:浣溪沙
亦作“ 浣溪纱 ”。亦作“ 浣纱溪 ”。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 唐 人词,仄韵始自 南唐 李煜 ,均双调四十二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三。
(2).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数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漢語大詞典》:浣纱石(浣紗石)
亦作“澣纱石”。 石名。相传 西施 在其上浣纱,故名。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晋 孔晔 《会稽记》:“ 勾践 索美女以献 吴王 ,得 诸暨 罗山 卖薪女 西施 郑旦 ,先教习於 土城山 。山边有石,云是 西施 澣纱石。” 唐 李白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未入 吴王 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存……若到天涯忆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唐 张籍 《寄远曲》:“浣纱石上水禽栖, 江 南路长春日短。”参见“ 浣纱溪 ”。
分類:西施上旬
《國語辭典》:浣纱溪(浣紗溪)  拼音:huǎn shā xī
河川名:(1)在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宋谢灵运遇浣纱仙女于此。(2)在浙江省绍兴县。因西施曾于此地浣纱而得名。也称为「若耶溪」。
《韵府拾遗 麻韵》:照纱(照纱)
李贺诗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
《漢語大詞典》:皂纱(皂紗)
亦作“皁纱”。 黑色的纱。晋书·舆服志:“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絳缘中衣。”北史·周纪下·高祖:“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 宋 王禹偁 《道服》诗:“楮符布褐皁纱巾,曾奉西垣寓直人。”金史·舆服志下:“年老者以皁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鈿於上,谓之玉逍遥。”《水浒传》第八回:“当时 董超 便和酒保径到阁儿内看时,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
分類:黑色
《漢語大詞典》:花纱(花紗)
(1).织有花纹的经纬密度较稀而质薄的一种织物。古代多以丝为之。 唐 元稹 《离思》诗之三:“红罗著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宋史·食货志上三:“ 天圣 中,詔减 两蜀 岁输锦綺、鹿胎、透背、欹正之半,罢作綾花纱。 明道 中,又减 两蜀 岁输锦綺、綾罗、透背、花纱三之二,命改织紬、绢以助军。”金史·舆服志中:“ 大定 十三年,太常寺拟士人及僧尼道女冠有师号、并良閒官八品以上,许服花纱綾罗丝紬。”
(2).棉花和棉纱合称“花纱”。 茅盾 《子夜》二:“‘标金’、‘大条银’、‘花纱’、‘几两几钱’的声浪,震得人耳聋。”
《國語辭典》:纱罩(紗罩)  拼音:shā zhào
1.一种遮蔽食物的器具。用竹木或粗铁丝制成骨架,上蒙细网目的织品,可免苍蝇、蚊虫飞集。
2.一种用于煤气灯或挥发油灯上的罩子。用亚麻等纤维编成网状,浸于硝酸钍、硝酸锶浓液中制成,遇热即发强光。由奥人Auer发明。
《骈字类编》:紫纱(紫纱)
酉阳杂俎梁职仪曰八座尚书以紫纱裹手版垂白丝于首如笔
《漢語大詞典》:碧纱幮(碧紗幮)
亦作“ 碧纱厨 ”。 以木为架,顶及四周蒙以绿纱,可以折迭。夏令张之,以避蚊蝇。 唐 王建 《赠王处士》诗:“松树当轩雪满池,青山掩障碧纱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今宵同会碧纱厨,何时重解香罗带?” 明 谷子敬《醉花阴·豪侠》套曲:“摇紈扇玉体相捱,有翡翠轩碧纱幮避暑楼臺。”《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这个员外,冬眠红锦帐,夏卧碧纱厨。”红楼梦第三回:“我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很妥当。”
分類:四周
《漢語大詞典》:漆纱(漆紗)
用漆刷过的纱。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一时仓卒不及详议,遂用漆纱浅黄之服,使 寿皇 已行之礼,举而復坠,臣窃痛之。”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幞头:“幞头,朝服也, 北周 武帝 始用漆纱製之,至 唐 又有纱帽之制,逮今用之。”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以漆胶纱曰漆纱。 隋 皮弁用漆纱为之。”
《國語辭典》:面纱(面紗)  拼音:miàn shā
妇女覆面用的纱巾。
《國語辭典》:黑纱(黑紗)  拼音:hēi shā
黑色的纱。服丧时佩带。
《漢語大詞典》:龟纱(龜紗)
纱眼织成六角、其形如龟纹的纱帘。 宋 赵长卿 《浣溪沙·初夏》词:“雾透龟纱月映栏,麦秋天气怯衣单。”
分類:六角
《国语辞典》:纺纱(纺纱)  拼音:fǎng shā
将短的纤维聚集,加以适当操作而纺成线。
《骈字类编》:金纱(金纱)
南北朝 萧驎 咏袙复诗 的的金纱净,离离宝撮分。
《高级汉语词典》:碧纱橱  拼音:bì shā chú
清朝建筑内檐装修中隔断的一种,也称隔扇门、格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