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草略  拼音:cǎo lüè
草率疏略、马虎随便。《朱子语类辑略。卷六。训门人》:「第一下工夫,莫草略,研究一章义理已得,方别看一章。」
分類:粗糙疏略
《漢語大詞典》:疏薄
亦作“疎薄”。
(1).疏远淡薄。 汉 王充 论衡·累害:“友同心恩篤,异心疏薄。”晋书·后妃传下·荀豫章君:“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 元 曾瑞 《一枝花·买笑》套曲:“凭温柔,举止特如法;论恩爱,疎薄却有差。”
(2).粗糙简单的饭食。北齐书·彭城景思王浟传:“殿下唯饮此乡水,未食此乡食,聊献疏薄。” 宋 叶适 《丁少詹墓志铭》:“常服补褐而食疏薄。”
(3).稀薄。旧唐书·裴度传:“ 幽州 朱克融 执留赐春衣使 杨文瑞 ,奏称衣段疏薄。”
(4).薄弱。 茅盾 《子夜》十五:“从这草棚区域的阴深处一个黑影子悄悄地爬出来,像偷食的小狗似的嗅着--要嗅出那警戒网的疏薄点。”
《國語辭典》:粗布  拼音:cū bù
纺织的针数较少,组织较松的布。如:「粗布衣服」。
《國語辭典》:陶器  拼音:táo qì
以陶土烧制成的器物。坯质不透明,具吸水性,经摄氏八百度至一千度焙烧。成品质地较为粗糙,叩之声音混浊不清。可分为细陶和粗陶,无釉或有釉。随陶土成分和焙烧温度的差异,坯体呈白、青、褐、棕等颜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大量生产。如:「陶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徵常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依据。」
《國語辭典》:粗细(粗細)  拼音:cū xì
粗糙、细致的程度。《红楼梦》第七七回:「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搀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
《國語辭典》:龙具(龍具)  拼音:lóng jù
穷人所穿的牛衣。《汉书。卷七六。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唐。颜师古。注:「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唐。陆龟蒙 袭美将以绿罽为赠因成四韵:「病中祗自悲龙具,世上何人识羽袍。」
《漢語大詞典》:粗丑(麤醜)
亦作“麄丑”。
(1).粗俗。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言事麤丑,文不美润。” 明 袁宗道 《夏日黄平倩邀饮崇国寺葡萄林同江进之丘长孺方子公及两弟分韵得阁字》:“乡语虽麄丑,动麈珠错落。”
(2).丑陋。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容貌麤丑,无威仪而嗜酒。” 唐 杜甫 《负薪行》诗:“若道 巫山 女麤丑,何得北有 昭君村 。” 明 何景明 《吴伟江山图歌》:“烟峯苍茫貌二叟,面髮衣冠颇麄丑。”
(3).粗朴简陋。 三国 魏 嵇康 《六言诗》:“生生厚招咎,金玉满堂莫守,古人安此麤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漢語大詞典》:粗粗
亦作“ 麤觕 ”。亦作“麄觕”。 粗略,粗糙。管子·水地:“心之所虑,非特知於麤粗也,察於微眇。”《公羊传·隐公元年》“所传闻异事” 汉 何休 注:“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麄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汉书·艺文志:“ 汉 有 唐 都,庶得麤觕。” 颜师古 注:“觕,粗略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予向作《正名略例》,尝道其麤觕矣。”
《國語辭典》:光滑  拼音:guāng huá
1.光泽滑润。《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老人家许多年纪,身上恁般光滑。」也作「光润」。
2.比喻做人圆滑灵活。如:「他为人光滑,做事八面玲珑。」
《國語辭典》:粗略  拼音:cū lüè
粗疏简略、不精确。如:「粗略估计,这个计画大概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國語辭典》:枯涩(枯澀)  拼音:kū sè
枯燥生涩。《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宾兴考试》:「勿出枯涩,以阻遏少年文机。」
《國語辭典》:疏粝(疏糲)  拼音:shū lì
1.粗糙的饭食。唐。韩愈〈山石〉诗:「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2.粗率。《文选。左思。魏都赋》:「非疏粝之士所能精,非鄙俚之言所能具。」
《漢語大詞典》:枯皮
指老年人干瘦粗糙的皮肤。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念我老且病,赤疿生枯皮。” 宋 梅尧臣 《戏作嫦娥责》诗:“又将清光射我腹,但觉軫粟生枯皮。”
《漢語大詞典》:皴皵
粗糙坼裂。 唐 李咸用 《览友生古风》:“皴皵老松根,晃朗驪龙窟。” 宋 梅尧臣 《胡公疏示祖择之卢氏石诗和之》:“埋没尚存三四分,雨淋日炙如皴皵。”
分類:粗糙坼裂
《漢語大詞典》:皴疱(皴皰)
粗糙而有疙瘩。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
分類:粗糙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