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疏密
亦作“疎密”。亦作“踈密”。
(1).稀疏与稠密。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斑閒赋白,踈密有章。”踈密,一本作“ 疏密 ”。 南朝 梁简文帝 《答湘东王上王羲之书》:“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古无真正楷书……至国朝, 文徵仲 先生始极意结构,疎密匀称,位置适宜。”
(2).简与繁;略与详。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衡 为作书记,轻重疎密,各得体宜。”
(3).粗疏与精密。晋书·律历志中:“六十日中疏密可知,不待十年。”隋书·律历志中:“ 大象 元年,太史上士 马显 等,又上《丙寅元历》,抗表奏曰:‘……去年冬, 孝宣皇帝 乃詔臣等,监考疎密,更令同造。’”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如臣之説为可采者,其推行之法, 陆贄 所陈,惟陛下察其疎密,详加损益,取进止。”
(4).宽严。晋书·刑法志:“ 咸康 之世, 庾冰 好为纠察,近於繁细,后益矫违,復存宽纵,疏密自由,律令无用矣。”
(5).松散与坚实。 唐 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极平,乃埋律琯,皆使上齐,入地则有浅深……地有疏密,则不能无差忒。”
(6).疏远与亲密。 宋 苏舜钦 《大理评事程君墓志铭》:“又乐賑人急难,不间疎密。”
(7).高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於《北琵琶》一剧……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疎密之分矣。”
《國語辭典》:灭裂(滅裂)  拼音:miè liè
1.办理粗略。《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2.绝灭。唐。骆宾王〈幽挚简知己〉诗:「生涯一灭裂,歧路几徘徊。」
《漢語大詞典》:疏拙
亦作“疎拙”。
(1).粗疏笨拙;粗略拙劣。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 唐 成玄英 《〈庄子〉序》:“依 子玄 所注三十篇,輒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復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跡指归。” 金 王若虚 《文辨一》:“ 迁 文虽奇,疎拙亦多,不必皆可取也。” 王统照 《〈短篇小说选集〉序言》:“对社会生活的经历与认识的浮浅,思想的薄弱,想像力的欠缺,文词的疏拙,在这里不必一一具述。”
(2).懒散笨拙。 唐 罗隐 《寄许融》诗:“多病仍疏拙,唯君与我同。”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古人负才业,未必为世用;吾儕性疎拙,摈弃安足痛。” 明 刘基 《谢恩表》:“臣 基 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疎拙无似。”
《漢語大詞典》:疏略
亦作“疎略”。亦作“踈略”。
(1).远大的谋略。汉书·朱博传:“官属咸服 博 之疏略,材过人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公常慕 范滂 有揽轡澄清天下之志,遂撰《澄清疏略》,皆切於时要。”
(2).粗疏简略。汉书·司马迁传赞:“至於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宋 秦观 《司马迁》诗:“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譬彼海运鹏,岂復顾繒缴。区区 班叔皮 ,未易议疎略。” 明 方孝孺 《深虑论四》:“ 汉 唐 之法驳杂而踈略,得贤主则治,不得其人即乱而亡。” 明 李东阳 《〈篁墩文集〉序》:“歷代以来忽於考据者,多失之疏略。”
(3).疏忽;忽略。 宋 王安石 《扬雄》诗之一:“ 长安 诸愚儒,操行自为薄。谤嘲出异己,传载因疏略。”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那 曾晳 正当夫子问话时节,不曾留心到此,已经算得个疎略了。” 清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此议 自珍 筹之两年而成,恐尚有小疏略及小窒碍处。”
(4).指粗略;粗心大意。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某处事踈略,忤朝廷意,既去职任而尚怀国家之忧,如 卞生 献璧,不知其止,足虽可刖而璧犹自贵。”《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 卢柟 原是疎略之人,两日 钮成 不去领这银券,连其事却也忘了。”
(5).粗糙简单。 宋 吕本中 紫薇诗话:“ 张子厚 先生尝游山寺,诗有‘冻僕堆堆依灶燎,山僧草草具盘飡, 井丹 已厌尝葱叶, 庾亮 何劳惜薤根’之句,盖寺僧具食极疏略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 彦 兵寡,且器甲疏略。”
《漢語大詞典》:疏庸
亦作“疎庸”。
(1).见“ 疏慵 ”。
(2).粗疏平庸。 明 张居正 《答陈松谷相公书》:“ 正 猥以疏庸,谬肩艰鉅,恆有颠仆之虞。” 明 唐顺之 《答蔡可泉书》:“惟单刻此集,足为文章家指南而一洗近世文妖之弊,正不必以吾疎庸之文溷之也。”
分類:粗疏平庸
《國語辭典》:疏慵  拼音:shū yōng
倦怠懒散。唐。白居易 閒夜咏怀因招周协律刘薛二秀才诗:「世名检束为朝士,心性疏慵是野夫。」宋。苏轼 次韵答邦直子由诗五首之一:「簿书颠倒梦魂间,知我疏慵肯见原。」
分類:疏懒懒散
《漢語大詞典》:拙疏
亦作“ 拙疎 ”。 钝拙粗疏。 宋 王安石 《谢提转启》:“窃念某鄙陋之质,拙疏於时。”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臣草野微陋,章句拙疎。” 宋 范成大 《乾道己丑守括被召再过钓台》诗:“拙疎何计补涓埃,惭愧双旌去復来。”
分類:粗疏
《漢語大詞典》:疏愚
亦作“疎愚”。 粗疏笨拙;懒散愚昧。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况 稹 早岁而孤,资性疎愚。” 唐 方干 《偶作》诗:“若於巖洞求伦类,今古疏愚似我多。”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少而拙訥,老益疎愚。”
《漢語大詞典》:粗才(麤才)
亦作“麁才”。亦作“麄才”。 粗疏而少才学的人。亦指低级武官。 唐 白居易 《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麁才。”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竹坞》:“麄才 杜牧 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以为:此麤才,非大才也。”
《國語辭典》:细密(細密)  拼音:xì mì
1.形容东西精致。《红楼梦》第二三回:「踌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
2.仔细、周详。《文明小史》第三○回:「并且经过本朝几位圣人考究过的,细密到了极处,还有什么遗漏要改吗?」
《漢語大詞典》:疏直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 正直,坦率;粗疏率直。孔丛子·陈士义:“夫 东閭子 外质顽拙,有似疏直,然内怀容媚諂鬽,非大丈夫之节也。”三国志·吴志·虞翻传:“ 翻 性疏直,数有酒失。”新唐书·刘蕡传赞:“ 蕡 与诸儒偕进,独讥切宦官,然亦太疏直矣。” 明 方孝孺 《又上蜀府启》:“窃念平生野性踈直,为文亦多激切,少温婉之韵。”明史·文苑传四·焦竑:“ 竑 既负重名,性復疎直,时事有不可,輒形之言论。”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 鼂错 、 贾谊 ﹞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
亦作“疎直”。亦作“踈直”。 上疏直陈。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京官三品以上擅自抄札,内外恟恟。 商公 疏直十罪以闻,上不省。”
《漢語大詞典》:疏浅(疏淺)
亦作“疎浅”。亦作“踈浅”。
(1).粗疏肤浅。 南朝 齐 王融 《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凿饮耕食,自幸 唐 年,而识用昏霾,经术疏浅。” 宋 苏辙 《代滕达道龙图苏州谢上表》之一:“伏念臣家世寒微,学术疎浅。”明史·刘铉传:“又令甄别六馆生,年老貌寝,学艺疎浅者,斥为民。” 明 方孝孺 《习庵说》:“踈浅者窃其华而忘修己之实,质鲁者守其意而不求致用之全。”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秋》:“以前我的思虑真疏浅!以为春可以常在人间,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没有想到死。”
(2).轻率浅薄。明史·忠义传四·赵锦:“今 言 诛,而 嵩 得播恶者, 言 刚暴而疏浅,恶易见; 嵩 柔佞而机深,恶难知也。”
(3).疏远淡漠。 邹韬奋 《萍踪寄语》四二:“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因个人主义之高度的发展,家属的关系也比较地疏浅。”
《漢語大詞典》:疏简(疏簡)
亦作“疎简”。
(1).散漫,随便。后汉书·窦武传:“兄子 绍 ,为虎賁中郎将,性疎简奢侈。”陈书·到仲举传:“性疎简,不干涉世务,与朝士无所亲狎,但聚财酣饮而已。”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性疎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
(2).疏远简慢。三国志·魏志·邢颙传:“家丞 邢顒 ,北土之彦…… 楨 ( 刘楨 )诚不足同贯斯人,并列左右。而 楨 礼遇殊特, 顒 反疎简。”
(3).粗疏简略。魏书·刑罚志:“ 魏 初,礼俗纯朴,刑禁疏简。” 明沈受先《三元记·遣妾》:“财非轻鲜,礼非疎简,只因有事关心,闷思实难排遣。”
(4).萧疏挺拔。 宋 苏轼 《墨君堂记》:“独 王子猷 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君又疎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
《國語辭典》:粗率  拼音:cū shuài
1.简陋。《南史。卷二七。孔觊传》:「庾徽之为御史中丞,性豪丽,服玩甚华,觊代之,衣冠器用莫不粗率。」
2.粗心。如:「他做事粗率,常常顾前不顾后。」
《國語辭典》:粗人  拼音:cū rén
力气大而举止不文雅的人。《文明小史》第八回:「只因乡下都是一般粗人,虽有几个入了他的教,却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
《國語辭典》:疏率  拼音:shū shuài
粗略轻率。《南史。卷三一。张裕传》:「性疏率,朗悟有才略。」《北史。卷四七。祖莹传》:「珽性疏率,不能廉慎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