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92,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兼管
驿亭
治家
祠禄
常伯
计会
教坊
水衡
司牧
狱吏
仪凤
照管
场务
三官
农田
《国语辞典》:兼管  拼音:jiān guǎn
除了主管本身的业务外,另外还管理其他的事务。如:「他除了负责本大楼的访客登记外,还兼管信件的处理。」
《國語辭典》:驿亭(驛亭)  拼音:yì tíng
古代驿站供行旅休息的地方。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首之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唐。白居易 蓝桥驿见元九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國語辭典》:治家  拼音:zhì jiā
治理家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娶妻马氏,极是贤德,治家勤俭。」
《漢語大詞典》:祠禄
官名。 宋 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宋 陆游 《秋晚岁登戏作》自注:“时方谋祠禄。”宋史·职官志十:“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絶少, 熙寧 以后乃增置焉。” 元 王士熙 《送华山隐归西湖故居》诗:“欲向君王乞祠禄,安排杖屨来相从。”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 宋 有西北二边岁币百万,百官祠禄郊赐之类,今皆无之。”
《漢語大詞典》:常伯
周 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选拔,故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缀衣、虎賁。” 蔡沉 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后因以称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 颜师古 注:“常伯,侍中也。” 晋 潘岳 《藉田赋》:“常伯陪乘,太僕秉轡。”
《国语辞典》:计会(计会)  拼音:jì kuài
1.会计,管理计算财物出纳的事。《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2.安排、筹划。《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引帝至一官府,计会朝见。」《三国演义》第五六回:「计会已定,鲁肃入见。」
3.思虑。《韩非子。解老》:「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
《國語辭典》:教坊  拼音:jiào fāng
1.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掌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与百戏等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务。凡是宫中宴会,都用女乐歌舞表演,故官妓也称为「教坊」。宋、元、明皆沿设,至清雍正年间始废。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南唐。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词:「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也称为「伎坊」。
2.妓院。《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漢語大詞典》:水衡
(1).古官名。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 汉武帝 元鼎 二年所置,至 隋 始废。掌皇家 上林苑 ,兼管税收、铸钱。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水衡都尉”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称水衡。”
(2).泛指管理水利之官。后汉书·张衡传:“前长离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 李贤 注:“水衡,官名,主水官也。” 宋 苏轼 《送王伯敭守虢》诗:“归来只作水衡卿,我欲携壶就君饮。” 明 吴本泰 《帝京篇》:“军需飞檄催,水衡仰屋嘆。” 清 魏源 《畿辅河渠议》:“故曰:与治 黄河 小异而大同,敢以质司水衡之君子。”
(3).水衡钱的简称。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诗:“侧闻近者议输币,乃竭水衡倾铜山。”
(4).方言。指古代关津置于水中的衡木。
(5).井星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乾象·水衡:“天皇会通,井为水衡。”
《國語辭典》:司牧  拼音:sī mù
1.掌管治理。《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尚传》:「古之建官,所以济育群生,统理民物也,故为之君长以司牧之。」
2.国君或地方长官。南朝齐。高帝〈即位告天文〉:「肇自生民,树以司牧。」南朝梁。江淹〈柳仆射为南兖州诏〉:「司牧之任,宜详其授。」
《國語辭典》:狱吏(獄吏)  拼音:yù lì
管理牢狱的官吏。《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儒林外史》第一一回:「那时懊恼不如竟到沭阳,也免得与狱吏为伍。」
《漢語大詞典》:仪凤(儀鳳)
(1).凤凰的别称。语本书·益稷:“簫韶九成,凤皇来仪。” 唐 张正元 《南风之薰赋》之一:“始斯人之解愠,倐仪凤以员来。” 宋 苏轼 《延和殿奏新乐赋》:“歌曲既登,将叹贯珠之美;韶音可合,庶观仪凤之来。”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治定》:“懽声拥,风教崇。看郊藪游麟,闕庭仪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 陈来章 先生,余姻家也。尝得一古砚,上刻云中仪凤形。”
(2). 晋 宫中楼名。初学记卷二四引《晋宫阁名》:“ 晋 有 伺星楼 、 仪凤楼 、 翔凤楼 。”初学记卷二四引《晋宫阁名》:“ 总章观 仪凤楼 一所,在观上广望,观之南极。”
(3).指 元 代管理乐工的机构仪凤司。 元 杨允学 《滦京杂咏》卷上之四四:“仪凤伶官乐既成,仙风吹送下 蓬 灜 。”原注:“仪凤司,天下乐工隶焉。”
(4). 南京 城门名。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将 南京 四面围困,七日破 仪凤门 ,开道破城而进。”
《國語辭典》:照管  拼音:zhào guǎn
1.照料管理。《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小师父引著他自去吃东西顽耍去了,那里还来照管?」《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
2.小心防范。宋。杨万里 插秧歌:「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种义又是粗直之人,说话全不照管,早被一个禁子听见。」
3.包管,表示肯定的意思。《秦并六国平话》卷上:「汝可会事,归降秦始皇帝,主官还□□□不从,照管生擒。」
《漢語大詞典》:场务(場務)
五代 、 宋 时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生产和专卖盐铁的机构为场,税收机构为务。 宋 王溥 五代会要·盐铁杂条下:“凡买盐麴,并须於官场务内买……勒本处官吏及所在场务,同点验入城。”
《國語辭典》:三官  拼音:sān guān
1.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2.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也称为「三元」。
3.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國語辭典》:农田(農田)  拼音:nóng tián
可供耕种的田地。《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