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悬籥(懸籥)
谓停止奏乐。籥,管乐器。晋书·后妃传下·成恭杜皇后:“帝御太极前殿,羣臣毕贺,昼漏尽,悬籥,百官乃罢。”
《漢語大詞典》:笙钥
笙和钥。钥,古管乐器。吹钥形似笛而短小,三孔;舞钥长而六孔,可执作舞具。
《国语辞典》:竖笛(竖笛)  拼音:shù dí
乐器名,吹管乐器。参见「单簧管」条。
《国语辞典》:吐良  拼音:tǔ liáng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云南景颇族,无簧。将竹子挖空,吹孔开在管身中央,演奏时横吹,左手拇指按左管口,右手掌心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配合以吹气的力度变化,可奏出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蹈伴奏。当稻谷黄熟时,小孩和年轻人均喜欢吹吐良,以惊散鸟雀。也称为「妥任」。
《国语辞典》:按音  拼音:àn yīn
弦乐器按弦或管乐器按孔所生的音乐,均称为「按音」。
《国语辞典》:葫芦笙(葫芦笙)  拼音:hú lú shēng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中国大陆西南彝、佤、傣、怒等族居住地区。制法为将小葫芦挖空做音斗,细长部的顶端做吹口,穿透葫芦的腹部环列插入竹管。全长约三十公分。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除按音孔发音外,再按住穿过葫芦底部的管口,可发出另外一个音。音色柔和,音量较小。可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的伴奏。古时也称为「瓢笙」。
《漢語大詞典》:吡哩
即觱篥。古代管乐器,多用于军中。 明沈采《千金记·楚歌》:“为军难,实可伤,吹得吡唎声嘹喨。 楚 之曲, 楚 之词,吹断了 胡 腔。”
《漢語大詞典》:哀籥
指悲伤的乐声。籥,古管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忆 崑园 之悲调,慨伶伦之哀籥。”
《國語辭典》:吹手  拼音:chuī shǒu
吹管乐器的人。《福惠全书。卷二一。保甲部。训练伍壮》:「吹手举乐,本县起座。」《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亭子前四个吹手滴滴打打的吹著。」
《漢語大詞典》:捻管
(1).按抑管孔。谓吹奏笙箫等管乐器。 唐 吴融 《沃焦山赋》:“月里开宫,但容童子;云中捻管,唯引凤凰。”太平御览卷五六八引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新倾杯乐》。 唐宣宗 善吹籚管,自撰此曲,内有数拍不均。上初捻管,命乐工 辛骨咄 拍,不中,上瞋目视之。 骨咄 忧惧,一夕而殞。”《西游记》第九六回:“擂鼓敲鐃,吹笙捻管。”
(2).握笔。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执笔法》:“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灵则必由於悬臂,虽蝇头亦使离;凡半寸捻管,则大小一例也。”
《漢語大詞典》:鸣钥
古代管乐器名。
分類: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鸣籥(鳴籥)
古代管乐器名。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青娥翳长袖,红颊吹鸣籥。”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籥,乐器。 郭璞 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
分類: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箜簧
古代管乐器名。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攒紫霞,嵌晓星,箜簧点点皆相应,善吹的是 子晋 董双成 。”
分類: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玉箫金管(玉簫金管)
亦作“ 玉簫金琯 ”。 泛指雕饰华美的管乐器。 唐 李白 《江上吟》:“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两头。”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玉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箇甚,烟雾底,偏爱蓴羹美。”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一楼初上一阁逢,玉簫金琯 东山 东。” 李德群 《纪梦》诗:“一曲《霓裳》趁午风,玉簫金管彻珠宫。”
《漢語大詞典》:银字觱栗(銀字觱栗)
簧管乐器觱栗的一种。管上标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宋史·乐志十七:“东西班乐,亦 太平兴国 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觱栗、小笛、小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