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昭华(昭華)  拼音:zhāo huá
1.华美光亮的玉。《淮南子。泰族》:「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华之珍既徙,延喜之玉攸归。」
2.古代池名。《韩诗外传》卷九:「齐景公出弋昭华之池。颜邓聚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3.一种古代的管乐器。多以玉制成。《西京杂记》卷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
4.古代后宫中女官的封号。魏明帝置。位比乡侯。见《三国志。卷五。魏书。后妃传。序》。
《國語辭典》:觱篥  拼音:bì lì
乐器名,吹管乐器。胡人吹奏的一种木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全长七寸,状似胡笳而九孔,其声甚悲。也称为「悲栗」、「悲篥」、「悲慄」、「筚篥」、「觱栗」、「笳管」。
《漢語大詞典》:豪竹
竹制的大管乐器,音调嘹亮昂扬。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仇兆鳌 注:“哀丝,谓丝声哀也。豪竹,大管也。” 宋 陆游 《文章》诗:“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清 李慈铭 《丁丑九月京邸大风感怀》诗:“流水游龙日夜驰,品题豪竹与哀丝。”
《漢語大詞典》:丝簧(絲簧)
(1).弦管乐器。文选·马融〈长笛赋〉:“漂凌丝簧,覆冒鼓钟。” 吕向 注:“丝,琴瑟也;簧,笙也。” 唐 韦元甫 《木兰歌》:“ 木兰 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韝理丝簧。”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边材:“每出游猎,骏骑连翩,妖童执丝簧,少妇控弓弩,服饰诡丽,照耀数里。” 清 陈维嵩 《扬州慢·送蘧庵先生之广陵》词:“每年到清明赛社,倾城士女愁弄丝簧。”
(2).引申为音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 唐 崔道融 《羯鼓》诗:“ 华清宫 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国语辞典》:双管(双管)  拼音:shuāng guǎn
乐器名,吹管乐器。将两支木制笛管并排扎结在一起,有两个哨嘴,含于口中吹奏,用于合奏或独奏,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
《國語辭典》:尺八  拼音:chǐ bā
乐器名:(1)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一种箫管。直吹,管身六孔,旁有一孔,加竹膜。长一尺八寸而得名。近似南管中所使用的洞箫。(2)日本传统吹管乐器。唐朝时传入,后来逐渐兴旺,成为普遍的传统乐器之一。面四孔,背一孔。
《漢語大詞典》:金笳
金笳的美称。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管乐器。 唐 武元衡 《汴和闻笳》诗:“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
《國語辭典》:银字(銀字)  拼音:yín zì
1.乐器以银作字示其音节。宋。张炎 洞仙歌。野鹃啼月词:「可惜欢娱地,雨冷云昏,不见当时谱银字。」
2.管笛类的乐器。唐。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唐。杜牧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
3.用银粉写字。《宋书。卷一五。礼志二》:「皇太子夜开诸门,墨令,银字棨传令信。」唐。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國語辭典》:筚篥(篳篥)  拼音:bì lì
乐器名,吹管乐器。古代胡人的吹奏乐器之一。以竹或木为管,芦苇或麦秸制哨子为吹嘴,全长七寸,状似胡笳,历史发展过程中孔数不一,其声甚悲。亦为日本雅乐使用乐器之一。也称为「悲栗」、「悲篥」、「悲慄」、「觱栗」、「笳管」。
《漢語大詞典》:箫笳(簫笳)
管乐器名。笳即胡笳。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若夫觴酌凌波於前,簫笳发音於后。” 唐 卢纶 《送张郎中还蜀歌》:“须臾醉起簫笳发,空见红旌入白云。” 宋 苏舜钦 《游南内九龙宫》诗:“簫笳迭终日,旌仗展无穷。”
《國語辭典》:吹管  拼音:chuī guǎn
1.吹奏箫、笛等管乐器。《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游观第内,多从倡伎,鸣钟吹管,酣讴竟路。」
2.吹箫。唐。李商隐 相思诗:「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
3.以压缩的氧气和其他可燃气体为燃料,喷出高温火焰的管状装置。可以用来焊接金属或截断金属板。
《國語辭典》:吹箫(吹簫)  拼音:chuī xiāo
1.吹奏箫乐。《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战国时伍子胥吹箫乞食于吴市的事。见《史记。卷七九。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后世遂称乞食为「吹箫」。
3.相传春秋萧史善吹箫,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后比喻缔结婚姻。唐。白居易 得景请预驸马所司纠云景庶子也且违格令欲科家长罪不伏:「选吹箫之匹,虽则未获贞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
《漢語大詞典》:笙管
即笙。笙有十三管,属管乐器,故称。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自 禹 圭既锡, 尧 玉已传,物变謳謡,风移笙管。”新唐书·礼乐志九:“歌者琴瑟升坐,笙管立阶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鼓鉦鍠聒,笙管敖曹,是谓和唱。”
《國語辭典》:人籁(人籟)  拼音:rén lài
1.人所发出的声响。如:「在这深山的夜里,人籁静息,只听得虫鸣蛙唱,此起彼落。」
2.箫声。《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
《國語辭典》:大魁  拼音:dà kuí
指科举时代的状元。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四方举人集京师,当入见,而宋公姓名偶为众人之首。……然其后卒为大魁。」
《漢語大詞典》:清管
声音清越的管乐器。 南朝 宋 谢灵运 《江妃赋》:“建羽旌而逶迤,奏清管之依微。” 南朝 梁简文帝 《〈临安公主集〉序》:“凤桐遐远,清管辽亮。” 唐 张祜 《杂曲歌辞·少年乐》:“緑鬟深小院,清管下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