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勒尤  拼音:lè yóu
乐器名,吹管乐器。原称「勒悠」,流行于贵州布依族、苗族地区的民间双簧竖吹乐器。其音色明亮柔和,演奏方式和唢呐相近,直管无碗(喇叭口)。有木制与竹制两种,管上端装有哨子,管身开五至六个按音孔。
《国语辞典》:英国管(英国管)  拼音:yīng guó guǎn
乐器名,吹管乐器。木制圆管双簧片乐器,音域比双簧管低五度。音色比双簧管浓郁而苍凉,比较含蓄内在。音量幅广丰富,曲调悠扬,适于田园风格的乐曲。
《国语辞典》:木唢呐(木唢呐)  拼音:mù suǒ nà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历史久远,新疆克孜尔石窟寺里的壁画中有伎乐人吹奏唢呐的形象,可能是其前身。现代木唢呐通体由整木旋制,下成喇叭口状,全长约四十公分,管身开七个按音孔,音色圆润,稍带鼻音,通体刻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别具特色。也称为「苏尔奈」。
《国语辞典》:土巴号(土巴号)  拼音:tǔ bā hào
乐器名。金属管乐器中,最低音域的乐器。分为小低音型、中低音型、大低音型三种。
《国语辞典》:苏尔奈(苏尔奈)  拼音:sū ěr nài
乐器名,吹管乐器。维吾尔族所用的吹奏乐器。参见「木唢呐」条。
《漢語大詞典》:胡芦笙(胡蘆笙)
即葫芦笙。吹管乐器。历史悠久,1957年 云南省 江川县 李家山 和 晋宁县 石寨山 古墓群都曾出土铜胡芦笙,据测定属 春秋 晚期和 战国 初期遗物。文献通考·乐十一:“ 唐 九部夷乐有胡芦笙。 宋 朝 至道 初,西南蕃诸蛮入贡,吹瓢笙,岂胡芦笙耶?”按,今 彝 、 拉祜 、 哈尼 、 佤 、 纳西 、 傈僳 、 怒 、 普米 、 苗 、 苦聪 等族都有这种乐器。
《國語辭典》:哀丝豪竹(哀絲豪竹)  拼音:āi sī háo zhú
语本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指弦管乐器的声音悲壮动人。宋。陆游〈长歌行〉:「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漢語大詞典》:哀钥
指悲伤的乐声。钥,古管乐器。
《國語辭典》:单簧管(單簧管)  拼音:dān huáng guǎn
clarinet
乐器名,吹管乐器。直吹的木管乐器。从夏卢摩笛(法语:Chalumeau,一种古代的单簧低音乐器)发展而来的,形成于十七世纪末。藉由吹奏者所吹的气和下唇的适当压力,使固定于吹口上的簧片产生振动而发声。也称为「黑管」、「竖笛」。
《漢語大詞典》:吹苓
古代管乐器名。吕氏春秋·古乐:“ 有倕 作为鼙鼓、鐘磬、吹苓、管、壎、篪、鞀、椎鐘。” 陈奇猷 校释引 王引之 曰:“苓,当为‘笭’,即‘笙’字也……笙之为笭,犹旌之为旍也……隶书从‘竹’之字,多变从‘卝’,故‘笭’譌作‘苓’。”按, 章炳麟 《膏兰室札记·苓管》谓:“是凡令声字,多以貌象声音。是以金乐如鐘而小者曰铃,而吹乐亦有苓也。”
《漢語大詞典》:吹竹弹丝(吹竹彈絲)
吹奏管乐器,弹拨弦乐器。 唐 韩愈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閤下凭几而听之,未必不如听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宋 京镗 《雨中花·重阳》词:“巷陌连鑣并轡,楼臺吹竹弹丝。” 明 刘基 《北岭将军庙碑》:“吹竹兮弹丝,女巫舞兮纷陆离。”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阮亭 善为角徵之声,吹竹弹丝,易入人耳。”
《國語辭典》:双簧管(雙簧管)  拼音:shuāng huáng guǎn
乐器名,吹管乐器。属木管乐器,由吹嘴、管身、喇叭口三部分构成,管身为木制的圆锥形,吹口上插有两片用芦苇或竹片制成的簧片,透过簧片振动而发声。为英语Oboe的意译。吹奏者须运用相当的技巧,才能表达出泛音及情感丰富的旋律。
《漢語大詞典》:竖篴(豎篴)
古管乐器。篴,同“ 笛 ”。文献通考·乐十一:“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钟一均声。或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篴,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后世宫县用之;竖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长篴短篴之中也。今民间谓之簫管,非古之簫与管也。”一本作“竪篴”。
《漢語大詞典》:籁钥
古管乐器。籁,三孔;钥,六孔。
《漢語大詞典》:籁籥(籟籥)
古管乐器。籁,三孔;籥,六孔。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且口之激气为声,何异籟籥纳气而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