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叨第
及第的谦词。《古今类事》卷七引 宋 钱易 《洞微志·钱公自述》:“ 咸平 二年方叨第,时已三十二矣。”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圭斋题彭氏程文:“此外惟论十数通,表二十餘道耳。乙丑叨第后即为人持去,无一存者。”
分類:及第谦词
《漢語大詞典》:第室
犹第宅。《汉书·高帝纪下》:“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 长安 ,受小第室。” 晋 陆云 《谏吴王起西园第宜遵节俭启》:“伏见西园大营第室,虽未审节度丰俭之制,然用工甚严,窃惧事不得济,愚臣管见,輒敢瞽言。”新唐书·赵憬传:“ 憬 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
分類:第宅
《漢語大詞典》:筑第(築第)
建造第宅。宋史·刘正夫传:“晚年,筑第 杭州 万松岭 。”
分類:建造第宅
《漢語大詞典》:第一官
指最重要的官位。梁书·刘孝绰传:“﹝ 刘孝绰 ﹞出为 上虞 令,还除秘书丞, 高祖 谓舍人 周捨 曰:‘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故以 孝绰 居此职。” 唐 刘禹锡 《唐故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王公神道碑》:“其在 宣州 , 李公 再入相,议以第一官处之,牢让不取。”
分類:官位
《漢語大詞典》:第家
犹世家。指门第高、世代为官的大家。《汉书·王莽传上》:“今 安汉公 起于第家,辅翼陛下,四年于兹,功德烂然。” 清 虞兆湰 《天香楼偶得·第家》:“第家,犹今言世家也。”
《漢語大詞典》:升第
晋级或被录用。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 主父偃 、 公孙弘 ,对策不升第,歷説而不入,牧豕 淄 原,见弃州郡。”
分類:晋级录用
《漢語大詞典》:乙第
(1).别邸;别宅。晋书·隐逸传·杨轲:“﹝ 杨軻 ﹞既见 季龙 ,不拜;与语,不言,命舍之於 永昌 乙第。” 宋 秦观 《议论上》:“昔 少君 以甲第坏甚,於是营乙以舍族人。今乙第又坏……非计之得也。”
(2).古代考试中的第二等。旧唐书·于邵传:“ 独孤授 举博学宏词,吏部考为乙第,在中书升甲科,人称其当。”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凡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以对策中犯副考 朱黄门 童蒙名, 黄门 不懌,置乙第。”
(3).即乙科。旧唐书·吴通玄传:“ 建中 初,策贤良方正等科, 通玄 应文词清丽,登乙第,授 同州 司户, 京兆 户曹。”新唐书·选举志下:“进士、明法,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详“ 乙科 ”。
《漢語大詞典》:乙科
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汉 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 唐 宋 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 休 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 赵冬曦 并中乙科,擢左补闕。”文献通考·选举一:“自 武德 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 清 周春 辽诗话·杨晳:“﹝ 杨晳 ﹞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 明 清 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漢語大詞典》:录第
(1).按名次录用。《后汉书·蔡邕传》:“臣每受詔於 盛化门 ,差次録第,其未及者,亦復随辈皆见拜擢。”
(2).编次。 汉 王褒 《九怀》序:“追而愍之,故作《九怀》,以裨其词。史官録第,遂列于篇。”
《漢語大詞典》:本第
本来的等第。 南朝 宋 范晔 《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合三十二人,故依本第,係之篇末。”本第,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作“本弟”。
分類:等第
《国语辞典》:第二春  拼音:dì èr chūn
历经沉寂后的再度发展,通常用以比喻失婚人士再度发展的情感生活;有时用以比喻事业生涯的再起高峰。
《國語辭典》:第一手  拼音:dì yī shǒu
1.最初见的或最原始的。如:「这个贪污内幕,我有第一手资料。」
2.下围棋时下的第一颗子。
《骈字类编》:营第(营第)
唐书宗楚客传会赐将作材营第僭侈过度为懿宗所劾
《国语辞典》:登甲第  拼音:dēng jiǎ dì
科举时代考试得上等的称为「甲第」。登甲第就是中进士。《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自登甲第,在京师为官,一载有馀。」
《國語辭典》:及第花  拼音:jí dì huā
杏花的别名。参见「杏花」条。
分類:杏花
《漢語大詞典》:差第
区分等级。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上官昭容》:“又差第羣臣所赋,赐金爵。”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 长素 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察差第之乎?”
分類: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