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5,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擢第
第一人
上第
门第
进士第
下第
第宅
第六
中第
中第
里第
第恐
不第
名第
居第
《國語辭典》:擢第  拼音:zhuó dì
考中、登第。《北史。卷六四。柳虬传》:「以明经擢第,拜宫师中士,转守庙下士。」《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王宙》:「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國語辭典》:第一人  拼音:dì yī rén
1.第一个人。如:「孔子是历史上提倡因材施教的第一人。」
2.最优秀的人。如:「他的诗学造诣称得上是古今第一人。」
《國語辭典》:上第  拼音:shàng dì
1.最高等级或最优异的品质。《后汉书。卷三四。梁统列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于冀。」唐。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也作「上等」。
2.考试成绩最优的等第。《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试儒生四十馀人,上第赐位郎中。」唐。许尧佐《柳氏传》:「明年,礼部侍郎杨度擢翊上第,屏居间岁。」
《國語辭典》:门第(門第)  拼音:mén dì
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声望。《西游记》第二七回:「生了奴奴,欲扳门第,配嫁他人。」《红楼梦》第二五回:「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也作「门楣」、「门阀」。
《漢語大詞典》:进士第(進士第)
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词学科目:“任子中选者,赐进士第。”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异闻三:“未几,侍郎之子登进士第,至今衣冠不絶。” 明 高启 《胡应炎传》:“ 咸淳 中, 应炎 登进士第,授 溧水 尉,未赴。”
《國語辭典》:下第  拼音:xià dì
1.劣等。《晋书。卷三四。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
2.考试未被录取。《后汉书。卷九。孝献帝记》:「试儒生四十馀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也作「落第」。
《國語辭典》:第宅  拼音:dì zhè
贵显者的住宅。《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生自相门,穷极富贵,第宅宏丽,莫与为比。」
《韵府拾遗 屋韵》:第六
汉书萧育传育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而漆令郭舜殿见责问育为之请扶风怒曰君课第六裁自脱何暇欲为左右言
《漢語大詞典》:中第
(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詔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
《漢語大詞典》:中第
(1).中选。晋书·夏侯湛传:“ 泰始 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
(2).专指科举考试及格。 唐 白居易 《喜敏中及第》诗:“自知羣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新唐书·宋璟传:“ 璟 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 明 叶显祖 《鸾鎞记·摧落》:“我 贾岛 ,累赴科场,不得中第,真好悲愤也呵!”
《漢語大詞典》:里第
指里中宅第。多指大官僚的私宅。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於是 騭 等各还里第焉。”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 广平王 虔 自 河 北还,至 九曲 ,闻变,弃军,将数十人归里第。” 宋 陶谷 清异录·文章树:“ 张曲江 里第之侧,有古柘。”
《漢語大詞典》:第恐
只怕。表示拟测。 元 麻革 《守约斋为吕仲和作》诗:“第恐达者事,还为狷者嗤。” 元 麻革 《归潜堂为刘京叔赋》诗:“第恐遯世志,还负习隐讥。”
分類:只怕
《國語辭典》:不第  拼音:bù dì
1.考试不合格。《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国演义》第一回:「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
2.不只、不但。如:「贪吏对国家的安定不第无功,尚且有害。」
《國語辭典》:名第  拼音:míng dì
名次。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八。听响卜》:「韦甄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
《國語辭典》:居第  拼音:jū dì
居住的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