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89,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端方
端绪
端士
檐端
端委
端庄
忧端
鼻端
端人
事端
四端
眉端
千端
端亮
端由
《國語辭典》:端方  拼音:duān fāng
端直方正。《儒林外史》第二三回:「说尊驾为人不甚端方,又好结交匪类,自今以后,不敢劳尊了。」《红楼梦》第五回:「不想如今忽来了一个薛宝钗,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國語辭典》:端绪(端緒)  拼音:duān xù
头绪。《淮南子。兵略》:「一晦一明,孰知其端绪。未见其发,固已至矣。」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至于宗经矩圣之典,端绪丰赡之功,遗亲攘美之罪,徵贿鬻笔之愆,公理辨之究矣。」
《漢語大詞典》:端士
犹端人。大戴礼记·保傅:“於是皆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使之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目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视右视前后皆正人,夫习与正人居,不能不正也。”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训以恭顺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 明 归有光 《〈山斋先生文集〉序》:“嗟乎,直臣端士,世不可一日无!”
《骈字类编》:檐端(檐端)
陈涟皆山轩赋空翠飞来几上白云栖于檐端
《漢語大詞典》:端委
(1).古代礼服。左传·昭公元年:“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 杜预 注:“端委,礼衣。”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礼衣端正无杀,故曰端;文德之衣尚褒长,故曰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谢鯤 :‘君自谓何如 庾亮 ?’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準则,则臣不如 亮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2).始末;底细。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西行见峰顶洞门西坠处,危峡孤悬,下有长垣环之,仰眺不得端委,则藩府别圃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媪益疑,具言端委。”
《國語辭典》:端庄(端莊)  拼音:duān zhuāng
端正庄重。宋。欧阳修〈绛守居园池〉诗:「柏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
《漢語大詞典》:忧端(憂端)
愁绪。 南朝 宋 谢灵运 《长歌行》:“览物起悲绪,顾己识忧端。”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 终南 ,澒洞不可掇。” 清 孙枝蔚 《延令书怀二十二韵》:“卖文无活理,学剑有忧端。”
分類:愁绪
《漢語大詞典》:鼻端
鼻子顶端,鼻尖。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宋 黄庭坚 《侯元功问讲学之意》:“木人得 郢 工,鼻端乃可斲。”参见“ 鼻堊挥斤 ”。
《漢語大詞典》:鼻垩挥斤(鼻堊揮斤)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陆游 《叹老》诗:“平生师友凋零尽,鼻堊挥斤未有人。”
《國語辭典》:端人  拼音:duān rén
正直的人。《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聊斋志异。卷九。富翁》:「此人必善博,非端人也。」
分類:正直
《國語辭典》:事端  拼音:shì duān
1.事情的真相。《史记。卷四。周本纪》:「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
2.事故、纠纷。《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都是你夺他马匹,惹起事端!如今马匹在何处?」《西游记》第五回:「恐后闲中生事,不若与他一件事管,庶免别生事端。」
《國語辭典》:四端  拼音:sì duān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分類:开端萌芽
《漢語大詞典》:眉端
(1).眉头;眉尖。 冰心 《斯人独憔悴》:“凭窗立着一个少年……眉目很清秀,只是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
(2).指书页的上方。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浅草》季刊改为篇叶较少的《沉钟》周刊了,但锐气并不稍衰,第一期的眉端就引着 吉辛 的坚决的句子。”
《骈字类编》:千端
唐 吴融 无题 万态千端一瞬中,沁园芜没伫秋风。
《漢語大詞典》:端亮
端正诚实;正直坚贞。新唐书·路隋传:“父 泌 ,字 安期 ,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体兼众器,无适不宜。”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其青宫内外侍从禁卫,一应职属,早为择补,务求忠谨端亮,以专羽翼而资保护。”
《漢語大詞典》:端由
原委;缘由。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 崔生 ﹞遂细言端由,皆因奴 磨勒 负荷而去。” 宋 欧阳修 《鬼车》:“吾谓此何声,初莫穷端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诚:“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
分類:原委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