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亚魁(亞魁)
古代泛指科举考试第二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霞:“是科, 景 落第,亚魁果 王 氏 昌 名。”
《國語辭典》:南闱(南闈)  拼音:nán wéi
1.明、清科举制度时,称江南举行的乡试为「南闱」。于北方顺天府举行的乡试为「北闱」。
2.向南的门户。南朝梁。沈约〈直学省愁卧〉诗:「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
《漢語大詞典》:同捷
(1).同时胜利。 晋 陆机 《辩亡论下》:“东西同捷,献俘万计。”
(2).谓科举考试同时中式。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异事》:“ 曰万 与弟某同入泮,与父同举乡试,与季弟 曰瓚 乾隆 辛未同捷南宫,亦科名异事。”
《國語辭典》:录遗(錄遺)  拼音:lù yí
科举制度于乡试前,针对参加科试未被录取、或未参加科试的生员进行补考,称为「录遗」。《儒林外史》第三回:「正直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
《國語辭典》:抡元(掄元)  拼音:lún yuán
获得第一。《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遇合有时,下科一定是抡元无疑的了。」
《漢語大詞典》:入甲
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 唐 黄滔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 丁 作鹤来。”
《漢語大詞典》:贴出(貼出)
(1).科举考试时,凡有夹带、冒名顶替及试卷违式者被摈斥场外,不准考试。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贴出:“ 元 《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不考,即今之贴出也。”《六部成语注解·礼部》:“凡犯以上弊端者,例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摈斥不准入试,谓之被贴出。”清史稿·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2).商业用语。因买卖而产生的差额,须找出的款项,称为贴出。
《漢語大詞典》:获隽(獲雋)
会试得中。亦泛指科举考试得中。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五:“ 胡吏部 万青 等,会试皆以对策获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毛俟园 藻 ﹞赴 金陵 乡试……榜揭, 毛 获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赓缦堂杂俎:“是岁春闈, 昆明 获雋七人,前所未有也。”参见“ 获隽公车 ”。
《漢語大詞典》:获隽公车(獲隽公車)
汉 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获隽公车”为会试得中的意思。红楼梦第一○三回:“学生自蒙慨赠到都,托庇获隽公车,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
《漢語大詞典》:获售(獲售)
犹得志。特指科举考试得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合肥 进士 田实发 ,庚戌会试……果以是科获售。”《大马扁》第一回:“﹝ 康有为 ﹞应了几次童试不能获售,就是府县试也不曾前列过一次。”
《漢語大詞典》:连科(連科)
(1).谓科举考试连续中式。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连科者进速,累捷者位高。”《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 郭梓 领命,昼夜兼行,赶到 韶州 ,报知母亲説:‘父亲已连科中了进士。’”
(2).指连续几届科试。 清 蒲松龄 《求科试广额呈》:“往年旧额取至五十餘名,自 康熙 年减至三十五名,遂使闔邑人才,半阻於进取,连科甲第,多出於遗才。”
《漢語大詞典》:鬼书(鬼書)
(1).指神秘莫测的兵法。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张良 游 泗水 之上,遇 黄石公 授 太公 书,盖天佐 汉 诛 秦 ,故命令神 石 为鬼书授人,復为有为之效也。”
(2).一种字体。 南朝 梁 庾元威 《论书》:“鬼书惟有业杀,刁斗出于古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鬼书有业煞,刁斗出於古器。”
(3).科举考试揭榜以淡墨书之,称鬼书。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高辇》:“礼部贡院,凡有榜出,书以淡墨。或曰名第者,阴註阳受,淡墨书者,若鬼神之跡耳,此名鬼书也。”
《國語辭典》:魁甲  拼音:kuí jiǎ
状元。《宋史。卷三四七。章衡传》:「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
《國語辭典》:经魁(經魁)  拼音:jīng kuí
科举时代乡试中试的前五名。因各为五经中的第一名,故称为「经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只听得外面叫喊连天,锣声不绝,扯住讨赏,报灿若中了第三名经魁。」也称为「经元」。
《漢語大詞典》:覆落
科举考试及第后经复核而落第,称“覆落”。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苏循:“ 循 有子 楷 , 乾寧 中举进士及第, 昭宗 遣学士 陆扆 覆落之, 楷 常惭恨。”
《漢語大詞典》:生卷
科举考试时秀才的课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我拆开来一看,却是钟山书院的课卷。我道:‘只怕又是藩臺委看的?’ 继之 道:‘正是。这是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