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4,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西禅
高禅
文字禅
三禅
禅代
禅流
禅草
禅庵
相禅
刘禅
下禅
禅悟
行禅
禅位
野狐禅
《骈字类编》:西禅(西禅)
明一统志:西禅寺在顺庆府南充县治西,宋赐额真如。
《骈字类编》:高禅(高禅)
宋 苏轼 次韵水官诗 赠以玉如意,岂能动高禅。
《漢語大詞典》:文字禅(文字禪)
用诗文阐发的禅理。 宋 戴复古 《寄报恩长老恭率翁》诗:“好留一室舘狂客,早晚来参文字禪。”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不改其乐:“《谈苑醍醐》云:‘有问予 颜子 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事?予曰:且问子,人不堪其忧,所忧者何事?知世人之所忧,则知 颜子 之所乐矣。’……此我辈文字禪,不须更下一转语也。”
《漢語大詞典》:三禅(三禪)
佛教谓色界之第三禅天。此天名定生喜乐地。《楞严经》:“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禪。” 唐 章孝标 《方山寺松下泉》诗:“三禪不要问,孤月在中央。”
《漢語大詞典》:禅代(禪代)
(1).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 汉 班彪 《王命论》:“虽其遭遇异时,禪代不同,至于应天顺人,其揆一焉。”三国志·魏志·明帝记“追諡 山阳公 为 汉孝献皇帝 ” 裴松之 注引《献帝传》:“詔曰:‘盖五帝之事尚矣。 仲尼 盛称 尧 舜 巍巍荡荡之功者,以为禪代乃大圣之懿事也。’” 明 归有光 《宋史论赞·范质王薄魏仁浦》:“然 质 以文学自媚于禪代之间,而 仁浦 倒印激怒,何其危哉!”
(2).交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气自子至巳为阳,自午至亥为阴,递相禪代,进退无时。” 清 唐甄 潜书·博观:“形非异,即精之成也;精非异,即形之初也。收於实,结於弹,禪代不穷。”
《漢語大詞典》:禅流(禪流)
指 禅河 。 唐 郑愔 《奉和幸大荐福寺》:“紫云成寳界,白水作 禪流 。”参见“ 禪河 ”。
《漢語大詞典》:禅河(禪河)
亦称 熙连禅河 、 希尼河 、 阿恃多伐底河 。古 印度 之河名。佛教对此河名颇多异说。或译 有金河 ,或译 无胜河 ,无定称。佛经中传说佛在涅槃前曾入此河沐浴。后因以谓修习禅定的境界。 北周 庾信 《喜晴应诏敕自疏韵》:“ 禪河 秉高论,法轮开胜辩。”
《漢語大詞典》:禅草(禪草)
指 汉 司马相如 的《封禅文》。 相如 善文辞,病笃, 武帝 遣使往取其书而 相如 已死,家中仅有遗札一卷言封禅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 褚亮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诗:“禪草迴中使,生芻引弔宾。” 明 徐夜 《坐放鹤亭》诗:“书无禪草逢当世,祠有贤名擅此山。” 明 皮元素 《溪上卧病》词:“想 临邛 病豪,渴犹未消,説什么封书禪草。”
《漢語大詞典》:禅庵(禪庵)
禅房;佛寺。 唐 温庭筠 《赠越僧岳云》诗:“禪庵过微雪,乡寺隔寒烟。” 宋 王禹偁 《牡丹》诗:“仙娥喧道院,魔女逼禪庵。”
分類:禅房佛寺
《漢語大詞典》:相禅(相禪)
亦作“ 相嬗 ”。 相演变;相转化。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禪。” 宋 王禹偁 《卮言日出赋》:“不言则齐,同形相禪。” 梁启超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今日之 欧洲 ,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
分類:演变转化
《国语辞典》:刘禅(刘禅)  拼音:liú chán
人名。(西元207~271)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性平庸,无治国之才。即位后,得诸葛亮辅佐,惜诸葛亮死后,国势渐衰,后降于三国魏。
《韵府拾遗 霰韵》:下禅(下禅)
张率舞马赋:今四卫外封,五岳内郡,宜弘下禅之规,增上封之训。
《漢語大詞典》:禅悟(禪悟)
谓洞达禅理。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 庐江 孙 啸壑 ﹞《夜吟》云:‘有灯相对好吟诗,準拟今宵睡更迟;不道兴长油已没,从今打点未乾时。’余爱其末句,颇近禪悟,故録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迨乎尘劳欲息,禪悟已深,预示冥期,遂游浄域。” 徐自华 《巢南来书问何久不作诗口占答之》:“诗心近觉能禪悟,傲骨拼教与俗违。”
《漢語大詞典》:行禅(行禪)
佛教语。谓打坐静修。 唐 白居易 《传法堂碑》:“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禪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説尽其心要乎?’” 唐 方干 《题龟山穆上人院》诗:“牀上水云随坐夏,林西山月伴行禪。”
《國語辭典》:禅位(禪位)  拼音:shàn wèi
1.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史记。卷三六。陈杞世家。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三国演义》第八○回:「昔者唐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2.让位。指帝王生前将帝位传给子孙。
《國語辭典》:野狐禅(野狐禪)  拼音:yě hú chán
佛教用语。指错解的佛法。由错解佛法将堕「野狐身」的典故演变而来,见《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宋。苏轼〈常州太平寺法华院薝卜亭醉题〉诗:「何似东坡铁柱杖,一时惊起野狐禅。」后泛指胡说八道,邪道异端。《儒林外史》第一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