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5,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示及
示现
开示
垂示
传示
见示
示疾
告示
示信
外示
榜示
寄示
来示
示恩
揭示
《漢語大詞典》:示及
犹言见示、谈到。常用作书札中的敬语。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某啟: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羣聋和之,意不在於法也。” 宋 苏轼 《与李公择书》:“示及新诗,皆有远别惘然之意。”
《漢語大詞典》:示现(示現)
(1).佛教语。谓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如 观音 之三十三身。《华严经·十地品》:“﹝世尊﹞勤行不息,善能示现种种神通。” 唐 刘禹锡 《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以神功示现,故皓雪莲生。” 宋 李纲 《书僧伽事》:“世传 僧伽 为 观音大士 化身,其神变示现之跡,载於传説,著於耳目,不可胜纪。”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惟 大峨 一山,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 普贤大士 示现之所。”
(2).引申谓神灵的显现。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诚》:“媳妇想起来,前年家祭之日,烛彩香烟结成奇字莫非是 赵太夫人 示现么?”
《國語辭典》:开示(開示)  拼音:kāi shì
尊称高僧大德的教诲。《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请二位将那五年之后风潮渐起,十年之后就大不同的情形,开示一二。」
《漢語大詞典》:垂示
(1).留传以示后人。 汉 蔡邕 《琅邪王傅蔡朗碑》:“身没称显,永遗令勋。表幸扬名,垂示后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於后。” 明 吴从善 《〈郁离子〉序》:“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下。”
(2).犹言赐示。 唐 王勃 《上从舅侍郎启》:“昨弟 勛 至,奉命以宪臺诗十首垂示。” 清 管同 《与友人论文书》:“垂示古文三篇,比前稍进,然终孱弱无劲气,未得为佳。”
《國語辭典》:传示(傳示)  拼音:chuán shì
1.告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汝曹于戎马之閒,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董西厢》卷七:「见妻儿、太君都传示。但道我擢高第,教他休更许别人,俺也则不曾聘妻。」
2.倾诉。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你著我和谁传示,只落得清减了脸上胭脂。」
《國語辭典》:见示(見示)  拼音:jiàn shì
请人指教。如:「还望见示高见。」
分類:显示告诉
《國語辭典》:示疾  拼音:shì jí
佛教称佛、菩萨、高僧等修行者生病,旨在故意显现,以教化众生。唐。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ì
把自己的意思告晓他人。《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i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处所招贴的文书或通告。《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发几张告示,预先晓谕地方上的百姓。」
《漢語大詞典》:示信
表示真实可靠。 明 徐官 《古今印史·印章用成语》:“印章以名以字,所以示信也。” 清 周玉麟 《〈古今印史〉跋》:“古今用印以示信也。无此则真伪莫辨。”
《骈字类编》:外示
隋书杨素传见内情下军又突厥传见内乖下留唐书田悦传诏悦自中 兵马使府左司马擢后俄检校工部尚书为节度使悦始招致贤才开馆宇礼天下士外示恭顺阴济其奸
《國語辭典》:榜示  拼音:bǎng shì
1.张贴公告,通知民众。《福惠全书。卷三一。庶政部。禁妇女烧香》:「若不严为禁革,将来败俗安穷,宜大张榜示,先谕后拿。」也作「榜示」。
2.榜文、告示。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明张榜示,今朝幸驾汴梁城。」
《國語辭典》:榜示(牓示)  拼音:bǎng shì
张贴公告,通知民众。也作「榜示」。
《漢語大詞典》:寄示
谓送给人看,示知。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六:“大篇或可追赋,果寄示,幸甚幸甚!” 蔡东藩 《后汉演义》第八五回:“ 权 将来书閲毕,即寄示 周瑜 , 瑜 怎肯罢手,仍催 孙权 引兵就道。”
分類:送给示知
《漢語大詞典》:来示(來示)
对他人来信的敬称。宋书·武帝纪中:“来示言‘处怀期物,自有由来。’”
《漢語大詞典》:示恩
表示对某人有恩惠。也说“示惠”
分類:某人恩惠
《國語辭典》:揭示  拼音:jiē shì
1.显露、明示。《太平广记。卷二○四。李谟》:「声发入云,四座震慄,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2.公布、宣布。《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又令州县录丁产及所产役使,前期揭示不实者,民得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