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修令
同“脩令”。
确定政令。
分類:确定政令
《漢語大詞典》:脩令
确定政令。左传·昭公元年:“ 侨 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分類:确定政令
《國語辭典》:鉴定(鑑定)  拼音:jiàn dìng
判定事物的是非真伪。如:「这幅书法需要请人鉴定真假!」
《國語辭典》:鉴定(鑒定)  拼音:jiàn dìng
对人或事物的辨别评定。
《漢語大詞典》:凝一
确定,谓集中到一点。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七章:“他们的意志是凝一的,就是说:必须要战胜!”
分類:确定集中
《漢語大詞典》:豫建
预先确定。汉书·文帝纪:“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晋书·贾充传》:“至於 周 之 公旦 , 汉 之 萧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盖尊显勋庸,不同常例。”
分類:预先确定
《國語辭典》:认定(認定)  拼音:rèn dìng
1.确定的认为。《文明小史》第四○回:「堂倌见他们杂七杂八,穿的衣服不中不西,就认定是学堂里出来的书呆子。」
2.法律上指未證明事实的真相,推定为或然者,称为「认定」。
《國語辭典》:定势(定勢)  拼音:dìng shì
确定的形势。《三国演义》第四○回:「夫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
分類:确定态势
《漢語大詞典》:概量
(1).概和斗斛等量器。新唐书·叛臣传上·梁崇义:“﹝ 梁崇义 ﹞以概量业於市,力能舒鉤。”宋史·理宗纪二:“诸路和糴给时直,平概量,毋科抑,申严收租苛取之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富人﹞徵集僕隶,陈设概量……今拟以歷年积粟,尽贷乡邻。”
(2).比喻衡量事物的标准。 汉 荀悦 申鉴·时事:“谁毁谁誉,誉其有试者,万事之概量也。” 黄省曾 注:“言考试品贤能之虚实,犹概量较米粟之多寡也。”
《漢語大詞典》:分素
谓职分确定。管子·君臣下:“君臣上下之分素,则礼制立矣。” 许维遹 注:“分素,犹分定也。”
分類:职分确定
《國語辭典》:定局  拼音:dìng jú
事情已经确定。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四出:「目今议立纷纷,尚无定局,好生愁闷。」
《漢語大詞典》:准程(準程)
准则;法式。 唐 柳宗元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及公当职施政,示人準程。良士勇善,伪夫去饰。”元史·礼乐志三:“迎神,奏《文明之曲》:‘天纵之圣,集厥大成。立言垂教,万世準程。’” 清 袁枚 新齐谐·铜人演西厢:“ 乾隆 二十九年,西洋贡铜伶十八人,能演《西厢》一部。人长尺许,身躯、耳目、手足悉铜铸成,其心、腹、肾、肠皆用关键凑接,如自鸣鐘法。每齣插匙开锁有一定準程,误开则坐卧行止乱矣。”
一定的规程,确定的把握。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 洞宾 云:‘我十年苦志,一举成名,是荷包里东西,拿得定的。神仙事渺渺茫茫,有甚么准程。’”
《國語辭典》:铨叙(銓敘)  拼音:quán xù
1.考核官员的资历、功绩等,以定其官职的等第和升贬。《晋书。卷八六。张轨传》:「征西大将军亮上疏,言陈寓等冒险远至,宜蒙铨叙,诏除寓西平相。」
2.批评议论而排次第。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國語辭典》:等子  拼音:děng zi
1.用来称金银、珠宝、药品等东西的小秤。《西游记》第七三回:「这些和尚,只怕也有些道行,须得三釐,快取等子来。」《里语徵实。卷中上。等子引李方叔友谈记》:「邢和叔尝曰:『子之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等子上等来也。』」也称为「戥子」。
2.宋代御林军。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亲事官》:「次供营、下供营、御前佐军头引见司、押番十将、内等子、环卫官十员。」宋。赵升《朝野类要。卷一。故事。等子》:「等子之上,谓之忠佐军头,皆由百司人兵亲兵及随龙人年劳升为之。」
3.标准样本。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五:「宣和殿有玉等子,以诸色玉次第排定。凡玉至,则以等子比之,高下自见。今内帑有金等子,亦此法。」
《國語辭典》:选定(選定)  拼音:xuǎn dìng
选择并确定。如:「待选定吉日后,工地随即动土开工。」
《漢語大詞典》:底法
谓确定法式。《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孔 传:“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底,一本作“ 厎 ”。
《漢語大詞典》:推割
宋 代考查民户物力确定赋役之法。规定民户典卖产业,税赋与物力一并过户,名推割;又定三年一查定,名推排。宋史·食货志上六:“然役起於物力,物力升降不殽,则役法公。是以 绍兴 以来,讲究推割、推排之制;凡百姓典卖产业,税赋与物力一併推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