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20,分14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石髓
盘石
石罅
石路
矢石
石楼
立石
石马
石火
触石
石坛
石洞
匠石
下石
顽石
《漢語大詞典》:石髓
即石钟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药。晋书·嵇康传:“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 烈 尝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餘半与 康 ,皆凝而为石。” 南朝 梁 沈约 《游沈道士馆》诗:“朋来握石髓,宾至驾轻鸿。” 清 魏源 《黄山》诗之四:“老松生空山,一物无可恃。得天惟云液,得地惟石髓。”参见“ 石鐘乳 ”。
《國語辭典》:石钟乳(石鐘乳)  拼音:shí zhōng rǔ
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壁上的锥状物体,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称为「钟乳石」。
《國語辭典》:盘石(盤石)  拼音:pán shí
大石。《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唐。王维〈青溪〉诗:「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也作「磐石」。
《漢語大詞典》:石罅
石头的缝隙。 唐 韦应物 《同元锡题琅琊寺》诗:“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品石:“ 建康府 有石三块,颇雄伟……石罅中有六朝、 唐 、 宋 诸公刻字,谓之品石。” 元 萨都剌 《越溪曲》:“ 越溪 春水清见底,石罅银鱼摇短尾。” 清 陈维嵩 《解语花·吴静安堂中闽兰盛开约过赏》词:“萝阴石罅,随风皱,一带迴廊曲榭。”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沟里阴沉沉的,没有一丝人声,只是岩底层的石罅里有着汩汩的溪流声。”
分類:石头缝隙
《骈字类编》:石路
唐 卢象 送祖咏 石路雪初下,荒村鸡共飞。
唐 岑参 暮秋山行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 石路青苔花漫漫,雪檐垂溜玉森森。
唐 李益 入南山至全师兰若 石路瑶草散,松门寒景深。
唐 王建 九仙公主旧庄 仙居五里外门西,石路亲回御马蹄。
唐 杜牧 池州废林泉寺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
唐 温庭筠 寄清源寺僧 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颙来。
唐 柴夔 望九华山 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唐 刘得仁 山中寻道人不遇 石路特来寻道者,云房空见有仙经。
宋 苏轼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分类:石路
《國語辭典》:矢石  拼音:shǐ shí
箭和石头,都是古时的武器。《左传。襄公十年》:「五月庚寅,荀偃士自帅卒攻偪阳,亲受矢石。」
《漢語大詞典》:石楼(石樓)
(1).石牌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淯水:“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跱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餘,石质青緑,光可以鉴。其上欒櫨承栱,雕簷四注,穷巧綺刻,妙絶人工。” 清 黄生 义府卷下:“墓上石楼,盖即今石牌坊,又谓之牌楼。”
(2).石筑的楼台。 唐 韦应物 《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诗:“聊登石楼憩,下观潭中鱼。” 宋 梅尧臣 《石楼》诗:“山腰古石楼,杳蔼石梯上。”
分類:牌坊楼台
《漢語大詞典》:立石
树立碑石。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 唐 杜甫 《石笋行》:“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新唐书·张仲武传:“ 仲武 表请立石以纪圣功,帝詔 德裕 为铭,揭碑 卢龙 ,以告后世。”
《漢語大詞典》:石马(石馬)
石雕的马。古时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西京杂记卷五:“余所知 陈縞 ,质木人也,入 终南山 採薪还,晚,趋舍未至,见 张丞相 墓前石马,谓为鹿也,即以斧挝之,斧缺柯折,石马不伤。” 唐 杜甫 《玉华宫》诗:“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宋 梅尧臣 《叶大卿挽辞》之三:“石马天麟肖,松枝国栋成。” 遁庐 《童子军·割发》:“不料铜仙欲泣,石马长哀。索虏猖狂,敢肆豺狼之毒;髠奴咆哮,蔓延文物之邦。”
《國語辭典》:石火  拼音:shí huǒ
敲击石头所产生的火花。比喻事物无常,起灭迅速。北齐。刘昼《刘子。卷一○。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
《漢語大詞典》:触石(觸石)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漢語大詞典》:石坛(石壇)
(1).石头筑的高台。古代多用于祭祀。汉书·郊祀志下:“紫坛伪饰女乐、鸞路、騂驹、龙马、石坛之属,宜皆勿修。”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豆卢公神道碑铭》:“石坛承祀,丰碑颂灵。” 唐 许浑 《重游飞泉观题故梁道士宿龙池》诗:“云开星月浮山殿,雨过风雷遶石坛。”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八:“毳毛伐尽浥清寒,自缚茅龙上石坛。”
(2).石制的台或墩。 唐 韩愈 《记梦》诗:“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頦肘拄座。”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左前方有大柏树一株,有圆形石坛围护其根。”
《國語辭典》:石洞  拼音:shí dòng
在岩壁中形成的洞穴。
分類:石洞岩洞
《國語辭典》:匠石  拼音:jiàng shí
古代一位名叫石的工匠,技术出神入化,运斧削掉郢人鼻端的污泥,而丝毫未伤及鼻。见《庄子。徐无鬼》。后用以为巧匠的代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也称为「匠伯」。
《國語辭典》:下石  拼音:xià shí
比喻趁人危难时,加以陷害。参见「落井下石」条。宋。陆游 感兴诗:「下石纷纷惊俗薄,绝弦寂寂叹吾衰。」
《國語辭典》:落井下石  拼音:luò jǐng xià shí
本指别人掉入井中,不但不相救,反而向他投掷石块。比喻乘人危难时,加以陷害。如:「只有那心术不正的人,才会落井下石,加害于人。」《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也作「落阱下石」。
《國語辭典》:顽石(頑石)  拼音:wán shí
1.无光泽且体粗质钝的石块。宋。俞琰《书斋夜话》:「有名何必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2.比喻愚蠢驽钝的人。《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