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49,分290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石室
万石
石门
石头
怪石
石桥
石壁
水石
片石
石磴
石渠
石城
一石
乱石
石径
《國語辭典》:石室  拼音:shí shì
1.宗庙中藏放祖先神主的屋室。《左传。庄公十四年》:「典司宗祏。」晋。杜预。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新唐书。卷一三。礼乐志三》:「建石室于寝园以藏神主,至褅、祫之岁则祭之。」
2.古代藏书的地方。《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汉书。卷一。高帝纪下》:「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3.石洞。《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南蛮》:「槃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三国魏。曹植〈苦思行〉:「郁郁西岳巅,石室青葱与天连。」
4.石造的屋室,比喻防守非常坚固。《三国志。卷六五。吴书。王楼贺韦华传。贺邵》:「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
5.石造的坟墓。《宋书。卷一五。礼志二》:「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
《國語辭典》:万石(萬石)  拼音:wàn dàn
1.汉制,三公的俸禄,月各三百五十斛谷,称为「万石」。《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唐。颜师古。注:「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2.汉有二千石的官,凡一门有五人当二千石的官,称为「万石」。如汉石奋及其四子官皆二千石,号万石君。
3.形容数量极多。《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钜。」
《國語辭典》:石门(石門)  拼音:shí mén
1.县名。位于大陆地区湖南省澧县西南,澧水北岸。
2.浙江省崇德县旧名。参见「崇德」条。
3.地名。位于桃园市,以其地所建石门水库著称。
《國語辭典》:石头(石頭)  拼音:shí tou
由矿物质集合而成的坚硬块状物质。《薛仁贵征辽事略》:「今兵两向放过石头去,在上又用石头打,再闪过,争奈岭上矢石如雨!」《儒林外史》第五五回:「那园却有二三百亩大,中间空隙之地,种了许多花卉,堆著几块石头。」
《國語辭典》:石头城(石頭城)  拼音:shí tóu chéng
城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面。本楚金陵城,汉献帝十七年(西元212),孙权重筑,改称为「石头城」,为三国吴孙权的都城。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5)废。
《國語辭典》:怪石  拼音:guài shí
形状奇特的石头。唐。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國語辭典》:石桥(石橋)  拼音:shí qiáo
石造的桥。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楢溪之纡萦。」
《國語辭典》:石壁  拼音:shí bì
陡峭直立的岩石。《文选。江淹。杂体诗。殷东阳》:「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三国演义》第六八回:「贫道于西川嘉陵峨嵋山中,学道三十年,忽闻石壁中有声呼我之名。」
《漢語大詞典》:水石
(1).指流水与水中之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水石惊瀨,传响不絶,商舟淹留,聆翫不已。”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宋 苏轼 《石钟山记》:“ 酈元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鐘。”
(2).犹泉石。多借指清丽胜景。 唐 李白 《经乱后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忽思 剡溪 去,水石远清妙。” 五代 齐己 《将之匡岳过寻阳》诗:“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宋 王安石 《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原韵》:“强策羸驂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 宋 苏轼 《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儔。”
《漢語大詞典》:片石
(1).孤石;一块石头。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片石孤峯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新五代史·唐庄宗皇后刘氏传:“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 常山 之人,皆鱼鱉也。”
(2).指石碑。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先圣先师各有片石鐫 宋 初名臣所为赞。” 清 吴伟业 《春日小园即席次白林九明府韵》:“新诗片石留题在,採蕨烹葵数往还。”
(3).指片状的石料。 滕代远 《为降低工程造价而奋斗》:“在隧道设计上,边墙衬砌用的料石,应以片石来代替。”
《國語辭典》:石磴  拼音:shí dèng
以石头铺砌成的台阶。《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约有十数里,方得石磴,磴有百来级,级尽方是平地。」《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过了一个小石桥,照著那极窄的石磴走上去,又是一座大庙。」
《國語辭典》:石渠  拼音:shí qú
1.用石头筑成的沟渠。《文选。刘桢。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唐。孟浩然〈疾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西汉皇帝用来藏书的阁名。为萧何所造,位于长安未央宫殿北。《文选。班固。两都赋序》:「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文选。张衡。西京赋》:「次有天禄石渠校文之处,重以虎威章沟严更之署。」
分類:水渠
《漢語大詞典》:石渠阁(石渠閣)
阁名。 西汉 皇室藏书之处,在 长安 未央宫 殿北。三辅黄图·阁:“ 石渠阁 , 萧何 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 关 所得 秦 之图籍。至於 成帝 ,又於此藏祕书焉。”汉书·儒林传·施雠:“ 甘露 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於 石渠阁 。”亦省作“ 石渠 ”、“ 石阁 ”。汉书·刘向传:“讲论五经於 石渠 。”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鲁幕》:“ 金门石阁 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诗:“群彦挥铅笔,微生滥 石渠 。”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蛮素至江》:“ 明光 奏赋, 石渠 侍讲。” 陈去病 《辛亥六月金陵杂诗》之九:“ 石渠天禄 儘储材,漫把閒情理刼灰。”
《漢語大詞典》:石城
(1).传说中的山名。庄子·说剑:“以 燕谿 、 石城 为锋。”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为剑锋。”《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 苍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國語辭典》:石头城(石頭城)  拼音:shí tóu chéng
城市名。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面。本楚金陵城,汉献帝十七年(西元212),孙权重筑,改称为「石头城」,为三国吴孙权的都城。六朝时,为建康的军事重镇。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5)废。
《骈字类编》:一石
唐 方干 赠郑仁规 一石雄才独占难,应分二斗借人寰。
唐 陈陶 赠别离 杨柳听歌莫向隅,鸡鸣一石留髡醉。
唐 郭思 落星一石几千年,门外何人扣汉川。
分类:一石
《国语辞典》:乱石(乱石)  拼音:luàn shí
杂乱的石块。唐。白居易〈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诗:「已愁花落荒岩底,复恨根生乱石间。」
《漢語大詞典》:石径(石徑)
亦作“ 石逕 ”。 山间石路。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鴈行缘石逕,鱼贯度飞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嶇,人蹟裁交。”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
分類:山间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