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石藓(石蘚)
生在石上的苔藓。 唐 皎然 《酬秦山人系题赠》诗:“思山石蘚浄,欵客露葵肥。” 明 夏完淳 《谢康乐游山》诗:“石蘚碧幛开,文藻曲波冷。”
分類:石上苔藓
《漢語大詞典》:石眼
石上泉眼。 唐 韩愈 《峡石西泉》诗:“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 元 陈高 《寓鹿城东山下》诗:“石眼汲泉煎翠茗,竹根锄土种黄精。”
分類:石上泉眼
《漢語大詞典》:枣木(棗木)
(1).枣树。新唐书·五行志二:“八年六月庚寅,京师大风雨,毁屋飘瓦,人多压死者。丙申, 富平 大风,拔枣木千餘株。”
(2).指枣树的木材。质地坚硬,可用以翻刻碑石上的文字。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嶧山 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卑唐:“ 欧 、 虞 、 颜 、 柳 诸家碑,磨翻已坏,名虽尊 唐 ,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
《漢語大詞典》:箴铭(箴銘)
(1).文体名。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兼用于规戒、褒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箴铭异用,罕施於代。”
(2).泛指规戒之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三:“我方乞糴忽诵此,箴铭磊落肝脾虚。”
《漢語大詞典》:佛迹(佛跡)
亦作“ 佛跡 ”。
(1).相传 释迦牟尼 将入寂灭之时留在石上的足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户向塔。”菩萨本生鬘论卷四:“设不想念,或覩佛跡及行像者,随分供养生随喜心,所获福报不可穷尽。”参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
(2).借指佛法。 南朝 齐 张融 《门论》:“汝可专遵於佛迹,而无侮於道本。”
《漢語大詞典》:捣砧
在石上捣衣。碪,捣衣石。 唐 李贺 《谢秀才有妾缟练座人制诗嘲诮》之三:“好作鸳鸯梦, 南城 罢擣碪。” 元 善住 《秋夕》诗:“寒衣犹未补,风递擣碪声。”
《漢語大詞典》:勒崇
在金石上勒名,表示尊崇。汉书·扬雄传上:“因兹以勒崇垂鸿,发祥隤祉。” 颜师古 注:“勒崇垂鸿,勒崇名而垂鸿业也。” 唐 杜甫 《朝献太清宫赋》:“革弊用古,勒崇扬休。”
《國語辭典》:石印  拼音:shí yìn
用石版印刷的方法。其法将原稿用富于胶著性的药墨写在特制的药纸上,稍乾后,再把它铺在石板上,揭去药纸,用水拂拭,趁水未乾,滚上油墨,则有字迹处著墨,无字迹处不著墨,后再将纸盖在石板上覆压即成。
《漢語大詞典》:跂石
垂足而坐于石上。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八:“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 唐 灵澈 《东林寺寄包侍御》诗:“古殿清阴山木春,池边跂石一观身。谁能来此焚香坐,共作罏峯二十人。” 宋 杨万里 《雪后陪使客游惠山寄怀尤延之》诗:“眠云跂石 梁溪 叟,恨杀风烟隔草堂。”
分類:垂足石上
《漢語大詞典》:镌勒(鐫勒)
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业、事迹。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故精庐妄启,必穷鐫勒之盛。”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颜真卿 为 平原 太守,立三碑……其二碑求得旧文,买石鐫勒,树之郡门。”《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令 萧让 、 金大坚 鐫勒碑石,记叙其事。”
《國語辭典》:石鼓文  拼音:shí gǔ wén
东周时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时在天兴三畤原出土(今陕西省宝鸡市),共有十块,每面环刻一首四言诗,内容多为歌颂田原之美和秦国国君的游猎情形。字体介于籀篆之间,其中一石字已磨灭,其馀九石也有残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也称为「秦刻石」。
《國語辭典》:石鼓  拼音:shí gǔ
1.鼓形的石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注》:「南径燕山下,悬岩之侧有石鼓,……耆旧言:燕山石鼓鸣,则土有兵。」《唐语林。卷五。补遗》:「邺西鼓山东北有石鼓,俗传石鼓鸣则兵起。」
2.周秦时的刻石。有十个,形圆,底大似墩,上刻有籀文。
《漢語大詞典》:石鳞(石鱗)
(1).河水流经石上激起的波纹。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扶舟减石鳞。”
(2).碎石片。 明 刘基 《长相思》诗之四:“ 女媧 鍊石补未成,石鳞迸落如流星。”
《漢語大詞典》:石萝(石蘿)
附生石上的女萝。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水苔方下蔓,石萝日上寻。”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诗:“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國語辭典》:壁经(壁經)  拼音:bì jīng
1.孔子故居墙中的古文经书。参见「壁中书」条。
2.刻在石上的儒家典籍。唐。张参 五经文字序例:「虽未如蔡学之精密,石经之坚久,慕古之士,且知所归。」唐。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木记〉:「我有壁经,既昧而明之。」
《國語辭典》:壁中书(壁中書)  拼音:bì zhōng shū
孔子宅壁中所藏的书,有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共数十篇,因藏于壁中,故称为「壁中书」。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四。书表。后魏江式论书表》:「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子壁中书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也称为「壁经」。
《國語辭典》:砭石  拼音:biān shí
中国最古老的医疗用具。在石器时代,人们为解除疾病的痛苦,常以石块磨成尖石或片状,用以破开脓包及放血等。今则多以金属制品替代。也称为「砭针」、「石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