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与权。理宗宝祐中与黄镛等上书攻丁大全,被削籍,拘管他州,时号为六君子。景定三年廷试第二。由绍兴府推官数迁监察御史,历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刑部尚书,依附贾似道。度宗咸淳十年,拜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恭帝德祐元年,奏乞正似道丧师芜湖之罪。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与元兵战而败,京学生攻宜中误国,遂去位。寻起为左丞相,因元兵至而宵遁回乡。复与陆秀夫、张世杰立益王为帝。景炎二年,广州失守后独走占城而不返。后死于暹国。
全宋诗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二年,除校书郎(同上书卷九)。四年,为浙西提刑。五年,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七年,筽福州。九年,除刑部尚书。十年,拜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进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井澳之败,走占城。元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复走暹,殁于暹。《宋史》卷四一八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八一六○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入太学,宝祐中与黄镛等上书劾丁大全,号「六君子」。登景定三年进士第。数年迁监察御史。历江东提举茶盐常平公事、浙西提刑、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知福州。咸淳十年自吏部尚书除签书枢密院事。德祐元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寻拜右丞相,迁左丞相。与王爚不合,罢,寻复为右相。元兵迫临安,宜中请迁都,太后不许,乃遁归温州。景炎元年,陆秀夫等拥二王入温州,复除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次年,逃入占城,后没于暹罗。《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贞斋先生逸稿卷之二·本传
朴宜中字子虚。初名实。密阳人。父仁杞。版图总郎。宜中恭悯朝擢魁科。授典仪直长。累转献纳,司艺。王祦时。除门下舍人。升左司议大夫。与郑釐上疏曰。近日宪司所申数事。允合公论。而殿下未尽俞允。玆竭愚衷。辄冒言之。书曰。明王奉若天道。树后王群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是以。古之人君。无轻民事而惟难。无安厥位而惟危。怵惕惟厉。中夜以兴。坐以待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奚暇为逸豫哉。我国家自圣祖创业已来。列圣相承。持盈守成。殿下以明睿之资。幼冲嗣位。亦克持守。九年于玆。比年以来。倭贼日炽。深入为寇。杀掠天民。焚毁庐舍。州郡凋弊。田野荒芜。加之水旱饥馑荐臻。而饿殍相望。仓廪虚耗。而用度不足。又草贼窃发。私相屠戮。人民离散。父子不保。祸乱之极。莫此为甚。矧惟上国不许通好。屯兵近境。窥伺衅隙。又况天灾人妖地怪与夫鸟兽泉鱼之异叠见谴告。一国人民。大小战慄。罔不忧惧。殿下诚宜兢兢业业。无敢逸豫。广延众论。以图治安。以消变异。不可一日之或怠。一事之或忽。况可为不急之务。纵耳目之娱。恣心志之欲。而盘乐怠仿哉。昔在有夏。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厥弟五人。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饮。峻宇雕墙。有一于此。靡或不亡。大禹之训如是其严。而太康乃盘游无度。罔有悛心。卒以不保。商之太甲。欲败度纵败礼。伊尹训之日。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玆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太甲以是为戒而克终允德。为商之令王。夫太甲太康之所以有间者。顾训之行与不行耳。先儒谓以此二训。揭之座隅。铭之楹席。若古圣人俨临乎前。则保国之金汤。全生之药石也。伏望殿下以太甲为法。太康为戒。日以二训。三省于身。辍酒色歌舞之乐。绝鹰犬游畋之戏。无侮圣言。无逆忠直。无远耆德。无比顽童。崇素俭戒逸豫。远谗听谏。任贤去邪。夙夜孜孜。小心翼翼。常以敬天勤民为务。则可以答上天立君之意。可以胜祖考付托之重。可以慰臣民期望之心。而盈成之业。可永保矣。不报。迁成均大司成。拜密直提学。如京师请还铁岭迤北。自恭悯朝奉使者多赍金银土产。市彩帛轻货。虽有识者。迫于权贵所托。私装居贡献十分之九。中国人以为高丽人假事大。贪贸易来耳。及林,廉用事。其弊尤甚。宜中不赍一物。辽东护送镇抚徐显索布。宜中倾橐视之。解所着苧衣与之。显叹其清白。以告礼部官。天子引见。待之有加。显出语人曰。契宰相以下。吾所见高丽使臣多矣。至尊待礼。未有如朴宰相者。帝又命礼部官享宜中于会同馆。坐之前元平章院使上。遂寝铁岭立卫之议。时张子温死于锦衣卫。其从行二人。尚未东还。帝附宜中遣之。行数日。辽东以崔莹举兵闻。宜中到辽海。从者恐为辽东所执。中路皆逃。宜中单骑到辽东。略无惧色。王昌立。赐推诚补祚功臣号。恭让王时为同知经筵。一日王御经筵。谓侍讲官曰。予年齿已暮。虽读圣经。恐无益也。宜中对曰。昔晋平公谓师旷曰。吾年七十七。歚学恐年耆矣。师旷日。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戏其君者乎。帅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吾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平公然之。今殿下春秋尚富。学未晚也。王嘉纳。书云观上疏曰。道诜密记。有地理衰旺之说。宜幸汉阳。以休松都地德。王谓宜中曰。卿以迁都为如何。对曰。古昔人君。以谶纬术数。保其国家。臣未之问。况今下民多疑。有书来自上国。则曰必有事西北界。有报牒急骑。则曰天兵将至。禁宫门阑入。则是必有以也。民心既如是。又动众以迁。则下民尤惑矣。供亿之费。搔扰之弊。不可胜言。书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人主罔与成厥功。愿殿下察焉。王曰。吾非不知其弊。阴阳之说。岂可尽诬也。不听。寻拜艺文馆提学兼成均大司成。入本朝。拜检校参赞议政府事。不就卒。年六十七。天资明敏。学问笃实。廉清慷慨。夷险一节。为文章。精深典雅。

人物简介

简介
仁和人,字相宜。乾隆间在世。
《國語辭典》:相宜  拼音:xiāng yí
适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红楼梦》第一七回:「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分類:相宜合适
《国语辞典》:人地相宜  拼音:rén dì xiāng yí
人与环境相合宜。如:「对别人来说,也许这荒山野地像地狱;对我来说,却是人地相宜的好地方。」
《分类字锦》:高下相宜(高下相宜)
罗隐 帘诗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分类:
《國語辭典》:相应(相應)  拼音:xiāng yìng
1.互相呼应、照应。《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皆先帝所亲诵,今上所考视,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内外相应,岂苟而已哉?」《三国演义》第五回:「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2.相宜、合适。《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卖了他一个,就讨得五六个。若凑巧撞得著相应的,十来个也讨得的。」
3.契合。为梵语瑜伽的意译。如:「上师相应法。」
4.舒服、满意。《西游记》第二七回:「师父果若不要我,把那个松箍儿咒念一念,退下这个箍子,交付与你,套在别人头上,我就快活相应了。」
5.帮忙。《西游记》第一六回:「借水救之,却烧不起来,倒相应了他。」
《漢語大詞典》:相当(相當)
相宜。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园篱:“必须稀穊均调,行伍条直相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夫人曰:‘寧可死,此事不相当也。’”评书《西门豹治邺》:“如果我在这里吃得太多,回头办事不相当,神仙是要恼怒的。”
分類:相当相宜
《漢語大詞典》:相然
相宜;互以为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宋 苏轼 《和陶连雨独饮》之一:“平生我与尔,举意輒相然。岂止磁石鍼,虽合犹有间。”
分類:相宜为是
《國語辭典》:黄道(黃道)  拼音:huáng dào
从地球看太阳一年当中运行的轨迹。
《漢語大詞典》:宜称(宜稱)
适当(的状态);合适;相宜。 汉 贾谊 新书·容经:“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汉书·文帝纪:“丞相 平 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 高祖 宗庙最宜称。’” 唐 元稹 《杨嗣复授尚书兵部郎中制》:“然而操剸吏事,细大无遗,用副虚求,允谓宜称。” 唐 韩偓 《新上头》诗:“学梳鬆鬢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要好多心转惑,徧将宜称问傍人。”
《國語辭典》:适宜(適宜)  拼音:shì yí
恰当、合宜。宋。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劄子:「调羹者,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國語辭典》:禁口  拼音:jìn kǒu
1.闭嘴、住口。《宋元戏文辑佚。陈光蕊江流和尚》:「教伊禁口,犹兀自絮絮叨叨。」
2.忌讳食用不相宜的食物。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发背疔疮是你这富汉的灾。禁口伤寒著你这有钱的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