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交孚
谓互相信任。《易·睽》:“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王弼 注:“同志相得而无疑焉,故曰交孚也。”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上下之情交孚,而绥怀安集之政行焉。” 明 沈鲸《双珠记·奏议颁赦》:“臣以诚格君,君以诚格天。君臣交孚,则天人感应也。”《清史稿·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传》:“ 太祖 创业之初……上下交孚,鲜有壅蔽,故能扫清羣雄,肇兴大业。”
《漢語大詞典》:宿业(宿業)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 德 性根好道,宿业所牵,未能脱去,乃此拘留。”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情能终局,欢娱皆係前尘;恨少收塲,苦恼多由宿业。”道教亦讲宿业,与佛教义相近。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吾今去,勿轻示人,世上亦有经,子有宿业,故口相授耳。”
(2).犹旧业。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漕书》:“ 軾 平生以言语文字见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补,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弃笔砚,为瘖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亦谓随手云散鸟没矣。”
(3).谓久谙其事。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两安。非宿业更变之臣,惧有伤财玩寇之患。”
(2).犹旧业。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漕书》:“ 軾 平生以言语文字见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补,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弃笔砚,为瘖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亦谓随手云散鸟没矣。”
(3).谓久谙其事。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两安。非宿业更变之臣,惧有伤财玩寇之患。”
《漢語大詞典》:不委
(1).不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帝问侍臣盗贼…… 苏威 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 胡三省 注:“委,悉也。”
(2).不相信。《三国志平话》卷中:“﹝ 赵云 ﹞又言:‘小人保着 刘备 ,相从到 曹 军阵;如 关公 见 刘备 ,决然来投。’ 袁绍 无语。‘怕大人不委,当小人家属百口。’ 袁绍 方许。”
(2).不相信。《三国志平话》卷中:“﹝ 赵云 ﹞又言:‘小人保着 刘备 ,相从到 曹 军阵;如 关公 见 刘备 ,决然来投。’ 袁绍 无语。‘怕大人不委,当小人家属百口。’ 袁绍 方许。”
《漢語大詞典》:起信
(1).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孙星衍 疏:“起者, 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 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
《漢語大詞典》:不谅(不諒)
(1).不相信。《诗·鄘风·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 传:“谅,信也。”《楚辞·离骚》:“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妬而折之。” 汪瑗 集解:“不谅谓不信己琼佩之美也。”
(2).不信实,不诚实。 汉 张衡 《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兮,何云巖险与襟带。”
(3).谓不拘于小信。《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贞而不谅,通而能固。”
(4).不体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兄诚不谅我之深矣。欲不言,则此心无以自剖,骤言之,又恐惊为怪异。奈何?”
(2).不信实,不诚实。 汉 张衡 《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兮,何云巖险与襟带。”
(3).谓不拘于小信。《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贞而不谅,通而能固。”
(4).不体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兄诚不谅我之深矣。欲不言,则此心无以自剖,骤言之,又恐惊为怪异。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