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感官  拼音:gǎn guān
动物接收外界种种刺激的器官。如耳、目、鼻、舌、皮肤。也称为「感觉器」。
《漢語大詞典》:刺闹(刺鬧)
亦作“ 刺挠 ”。 皮肤发痒难受。《西游记》第五二回:“那怪睡不得,又翻过身来道:‘刺闹杀我了!’”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五二:“ 李应 脸上象用钝刀刮脸那么刺闹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一:“想打架吗?你是身上刺挠了?还是活腻歪啦。”
《國語辭典》:丹毒  拼音:dān dú
病名。一种散播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组织炎及淋巴管炎。患部皮肤红肿、疼痛、易蔓延,多半引起高烧、淋巴腺肿及脑膜炎等并发症。
《漢語大詞典》:青伤(青傷)
谓皮肤受伤发青。红楼梦第二六回:“ 薛蟠 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掛了幌子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狱》:“ 鸿 再命视腹下,果有青伤如杯口大者一。”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例如前几天,《申报》上就记着一个女人控诉她的丈夫强迫鸡奸并殴打得皮肤上成了青伤的事。”
《漢語大詞典》:青肿(青腫)
(1).指皮肤受到外伤后出现的青色肿块。 茅盾 《子夜》十五:“ 李麻子 的鼻子边有一搭青肿。”
(2).指皮肤受了外伤后又青又肿。 艾芜 《荣归》:“一个额上流着血,脸是青肿的。”
《國語辭典》:青筋  拼音:qīng jīn
皮肤下青色的静脉血管。《水浒传》第二九回:「一身紫肉横生,几道青筋暴起。」《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这张氏气得脖子青筋暴流,合大腿一般粗细。」
《漢語大詞典》:皵皲(皵皸)
皮肤皴裂。 宋 李纲 《渊圣皇帝赐宝剑生铁花感而赋诗》:“霜寒冰滑无皵皸,指挥尚可清妖氛。”
分類:皮肤皴裂
《漢語大詞典》:起泡
因摩擦或其他外界刺激,在皮肤上生出泡状物。《歧路灯》第四四回:“ 谭绍闻 道:‘脚下已起泡了,委实难挨。’” 高晓声 《系心带》:“当心被太阳晒得额角头上起泡。”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十章:“这只滚烫的热栗子,已咬得他舌头发麻,嘴唇起泡了。”
《國語辭典》:阴囊(陰囊)  拼音:yīn náng
男性外生殖器的一部分。包藏睪丸的囊,位于腹部下面,鼠蹊部的中间。也称为「肾囊」。
《國語辭典》:炙肤皲足(炙膚皸足)  拼音:zhì fū jūn zú
晒焦皮肤,冻裂足部。形容极为艰辛劳苦。明。宋濂〈阅江楼记〉:「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
《漢語大詞典》:痣疣
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疼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馀而无用的东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好的细节,是作品的肌腱;多馀的细节,则犹如赘生于肌体的痣疣。”
《漢語大詞典》:油汗
(1).皮肤分泌的油脂和汗液的混合物。 鲁迅 《呐喊·风波》:“忽然看见 赵七爷 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 杜善人 脸上冒油汗,手联手,放在小腹边。”
(2).方言。即蚜虫。《解放日报》1945.8.3:“油汗,昆虫学上叫蚜虫。”参见“ 蚜虫 ”。
《國語辭典》:蚜虫(蚜蟲)  拼音:yá chóng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身体作卵圆状,呈绿色、棕色或黄色,成虫多无翅。通常群体栖息于植物根、茎、叶上,以管状的口器吸取汁液维生,能使植物枯萎,被视为害虫。蚜虫会分泌蜜汁以养幼虫,蚂蚁亦喜食此蜜汁,故有外敌袭击蚜虫时,蚂蚁会保护蚜虫,赶走外敌,此即为蚜虫与蚂蚁的共生现象。蚜虫的种类繁多,通称为「腻虫」。
《國語辭典》:疣子  拼音:yóu zi
人身上赘生的肉。
《漢語大詞典》:隐疹(隱疹)
皮肤上起的小疙瘩。
分類:皮肤疙瘩
《漢語大詞典》:硬皮
增厚变硬的一块皮肤
一般石质的或者穿孔体珊瑚骨骼的硬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