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9,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肉皮
蟾酥
刺脑
黑痣
胡臭
斑疹
芒粟
血津
点刺
褶皱
护肩
皯黣
狐臭
寒痹
瘙痒
《國語辭典》:肉皮  拼音:ròu pí
猪肉的皮。
分類:猪肉皮肤
《國語辭典》:蟾酥  拼音:chán sū
蟾蜍皮肤上疣所分泌的白色液体。有毒,可入药,具有止血、局部麻醉等功效。但使用过量易引起心肌强烈收缩,产生幻觉等副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二。虫部。蟾蜍》:「宗奭曰:『眉间白汁,谓之蟾酥。』」
《国语辞典》:刺脑(刺脑)  拼音:cì nǎo
皮肤刺痒或坐立不安的感觉。《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拿这件事来压住他,休了他,好离门离户,省得珍哥刺脑。好叫他快活过去。」也作「刺挠」、「刺闹」、「刺痒」。
《漢語大詞典》:黑痣
皮肤的黑色或棕色斑点或乳头状突起,由黑色素细胞聚集而成。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黑痣候》:“面及体生黑点为黑痣,亦云黑子。”《醒世姻缘传》第十一回:“説那神道有二尺长鬚,左额角有一块黑痣。” 李乔 《欢笑的金沙江》三:“耳朵根脚有一颗黑痣。”
《國語辭典》:胡臭  拼音:hú chòu
患者腋窝、乳晕、脐及外阴等汗腺的分泌物,所发出的类似狐骚的气味。也称为「狐臭」。
《國語辭典》:狐臭  拼音:hú chòu
患者腋窝、乳晕、脐及外阴等汗腺的分泌物,会发出类似狐骚的气味,故称为「狐臭」。与种族及遗传有关,多自青春期始。严重时,可以手术去除狐臭源头的汗腺。也称为「胡臭」、「狐臊」、「狐骚」、「狐骚臭」、「腋臭」、「愠羝」。
《國語辭典》:斑疹  拼音:bān zhěn
症状名,皮肤上有发红或紫的斑痕。
《漢語大詞典》:芒粟
(1).穬麦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下·麦:“《食物本草》:‘穬麦,又名芒粟。’”
(2).指皮肤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俗称鸡皮疙瘩。 宋 梅尧臣 《潘歙州话庐山》诗:“坐石浸两骹,炎肤起芒粟。” 宋 陆游 《客中夜寒戏作长谣》:“寝衣触体起芒粟,鼻息嘘润成冰凌。”
《漢語大詞典》:血津
皮肤破损后渗出的少量的血。 胡尚如 《一个佃户的自述》:“老伴六十岁啦,还弯着腰去拔草,把手指头磨得露着血津儿。”
《国语辞典》:点刺(点刺)  拼音:diǎn cì
一种中医针灸疗法上针刺的手法。是以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用拇指、食指握针柄,中指紧贴针尖上部约一分左右处,迅速刺入皮下浅层静脉,立即出针,然后挤压出数滴血液的方法。一般多用三棱针,针刺部位以手指或足趾端耳尖委中穴及太阳穴等为最常用。
《國語辭典》:褶皱(褶皺)  拼音:zhé zhòu
1.皮肤的皱纹。如:「老人脸上满布的褶皱,似乎诉说著一生的风霜。」
2.岩层受到作用力后,呈现弯曲的现象,此种构造称之褶皱。
《漢語大詞典》:护肩(護肩)
挑东西时放在肩上,用来减少摩擦,保护衣服和皮肤的衬垫。 黄宗英 《想你,阿胡子!》:“连挑长担三天我不带护肩,耘稻四天我不知腰疼。”
《漢語大詞典》:皯黣
皮肤黧黑。列子·黄帝:“娱耳目,供鼻口,燋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清 王连瑛 《隋隄行》:“隄上老人向客言,手足皯黣皮肉死。” 清 黄景仁 《黄山问道图》诗:“ 黄轩 皯黣 桥山 崩,灵兰玉版言无徵。”
分類:皮肤黧黑
《國語辭典》:狐臭  拼音:hú chòu
患者腋窝、乳晕、脐及外阴等汗腺的分泌物,会发出类似狐骚的气味,故称为「狐臭」。与种族及遗传有关,多自青春期始。严重时,可以手术去除狐臭源头的汗腺。也称为「胡臭」、「狐臊」、「狐骚」、「狐骚臭」、「腋臭」、「愠羝」。
《國語辭典》:寒痹  拼音:hán bì
病名。中医指关节疼痛或肿大等症状的疾病。也作「痛痹」。
《漢語大詞典》:瘙痒(瘙癢)
亦作“ 瘙痒 ”。
(1).(皮肤)发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数日,遍体瘙痒,皮尽脱。”《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阴虱疮》:“阴虱疮虫毛际内……瘙痒抓红含紫点。”注:“此疮一名八脚虫,生于前阴毛际内……瘙痒难忍,抓破色红,中含紫点。”
(2).用指甲挠痒。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三折:“早定了 西蜀 ,我便访 南阳 ,畅道覷 曹操 、 孙权 ,似浮云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