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89,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血华
刺青
老泥
疮疖
伤口
瘒瘃
干都
色理
夜眼
泄风
肿胀
疹粟
皴瘃
疮疾
发绀
《漢語大詞典》:血华(血華)
指皮肤红润的颜色。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没有血华而又瘦削的脸上摆出一副笑容。”
《国语辞典》:刺青  拼音:cì qīng
在皮肤上刺染各种图案。也作「文身」、「纹身」。
《漢語大詞典》:老泥
(皮肤上的)积垢。 鲁迅 《彷徨·肥皂》:“她有时自己偶然摸到脖子上,尤其是耳朵后,指面上总感着些粗糙,本来早就知道是积年的老泥,但向来倒也并不很介意。”
分類:皮肤
《漢語大詞典》:疮疖(瘡癤)
(1).瘿瘤。 唐 皮日休 《二游诗》:“枕兼石锋刃,榻共松疮癤。” 萧红 《生死场》一:“榆树显然是生了疮疖,榆树带着偌大的疤痕。”
(2).小疮与热疖等皮肤疾患。 鲁迅 《华盖集·夏三虫》:“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
《國語辭典》:伤口(傷口)  拼音:shāng kǒu
1.皮肤、肌肉等受伤而破裂的地方。如:「小心,不要让伤口受到感染了!」
2.心理因受到打击而留下的创伤。如:「跟男朋友分手三个月了,她心中的伤口仍未平复!」
《漢語大詞典》:瘒瘃
皮肤受冻坼裂和生冻疮。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赵清献》:“且狱禁中,夏有疫疾湿蒸,冬有瘒瘃冻裂。” 清 赵翼 《所见》诗:“寒威瘒瘃晓侵肌,惊见驱牛饮冻池。”
《漢語大詞典》:干都(乾都)
古代方言。老年人皮肤干枯暗淡的样子。《方言》卷十:“悈鳃、乾都、耇草:老也,皆 南楚 江湘 之间代语也。” 郭璞 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
《漢語大詞典》:色理
(1).皮肤的纹理。荀子·正名:“形体色理以目异。”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色理,肤理也。”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泠寿光 ﹞须髮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
(2).指物体的颜色与纹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惟 滇 中纸最坚……乃与绢素敌,而色理疏慢苍杂,远不如 越 中。”
《國語辭典》:夜眼  拼音:yè yǎn
1.马膝盖上所生的黑点,称为「夜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兽部。马》:「夜眼:在足膝上,马有此能夜行,故名。」
2.俗称视力甚强,夜间能视物的人为「夜眼」。
《漢語大詞典》:泄风(泄風)
(1).泄漏消息。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社会》:“[丑末笑介]若是这等,可不是要做皇帝了。[浄]你莫泄风,贵为天子原无种,看长蛇封豕,化作真龙。”
(2).中医病症名。指风邪久入腠理间,以致出现汗泄不止、口干、身痛的病症。《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3).中医病症名。皮肤长小疙瘩并有瘙痒的病症。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癮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癩。”
《國語辭典》:肿胀(腫脹)  拼音:zhǒng zhàng
肌肉或皮肤等组织因水肿、发炎、充血或瘀血而使体积变大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疹粟
皮肤受寒,起微粒如粟。俗称鸡皮疙瘩。《赵飞燕外传》:“夜雪,期射鸟者于舍旁, 飞燕 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四:“薄寒肤疹粟,增歔体伸欠。”
《漢語大詞典》:皴瘃
皮肤开裂,生冻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我迢迢远来,手皴瘃,足趾皆穿。”
《漢語大詞典》:疮疾(瘡疾)
泛指疥癣痈疽等皮肤及外科疾患。 唐 独孤及 《故隋镜智禅师碑》:“谓身相非真,故示以疮疾。”
《國語辭典》:发绀(發紺)  拼音:fā gàn
因身体缺少氧气,血液在含氧量较少时变得较为暗红,暗红色的血液在流经表浅血管时会造成皮肤或黏膜发青发紫,这种情况最常发现于肢端及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