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拉皮  拼音:lā pí
1.一种把人类的局部皮肤拉紧,切除多馀皮肤以除去皱纹,使人看起来较为年轻的美容手术。如:「拉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的皮肤老化皱纹问题。」
2.食物粉皮的别称,一般与其他食材合并处理,如鸡丝拉皮、黄瓜拉皮等。
《国语辞典》:瘙疹  拼音:sāo zhěn
病名。似出疹而较轻微,皮肤亦出现小颗粒。患者多为儿童。
《国语辞典》:热觉(热觉)  拼音:rè jué
一种皮肤的感觉。因温度的改变刺激神经末梢,将此信息传至中枢,引起热的感觉。
《国语辞典》:捏积(捏积)  拼音:niē jī
中医疗法。用手指捏起小儿背部脊柱下端的皮肤,然后沿脊柱向上移动,边提边捏,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
《国语辞典》:皮痒(皮痒)  拼音:pí yǎng
皮肤痒。比喻不守规矩,欠揍讨打。为要求对方改进的警告用语。如:「叫你好好看家,你竟然还敢跑出去玩,皮痒是不是?」
《国语辞典》:酒疹  拼音:jiǔ zhěn
因喝酒而引起的皮肤过敏现象。症状包括起红疹、发痒等。如:「他喝一点酒就满脸通红,还会起酒疹。」
《国语辞典》:电伤(电伤)  拼音:diàn shāng
身体因不慎触及电流造成皮肤表面,及深部组织的烧伤。可分为电热伤和触电伤。电热伤一般是电弧产生二、三千度摄氏温度的高温把组织烧焦。触电伤则为电流由接触面经身体从接地面出来,在皮肤及深部组织产生烧伤。
《国语辞典》:乾疥  拼音:gān jiè
皮肤起结乾痂的疥疮。
分类:皮肤疥疮
《国语辞典》:肌膜  拼音:jī mò
位在皮肤下,包覆肌肉或器官,由纤维组织所形成的薄膜状或带状构造。也称为「筋膜」。
《国语辞典》:肛漏  拼音:gāng lòu
指直肠或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瘘管。成因通常是因肛门腺感染形成肛周脓肿没有及时医治,脓液渐渐蓄积导致胀破,久不收口所形成。也作「肛瘘」、「肛瘘」、「痔漏」。
《国语辞典》:剥肤椎髓(剥肤椎髓)  拼音:bō fū zhuī suǐ
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残酷的压迫、剥削。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馀,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也作「剥肤锥髓」。
《国语辞典》:剥肤锥髓(剥肤锥髓)  拼音:bō fū zhuī suǐ
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残酷的压迫、剥削。宋。司马光〈遗留物第二劄子〉:「我辈剥肤锥髓以供赋敛,而浩浩入群臣之家,如泥沙不惜。」也作「剥肤椎髓」。
《国语辞典》:剥皮剔骨(剥皮剔骨)  拼音:bō pí tī gǔ
剥掉皮肤,剔除筋骨。《西游记》第二八回:「说起这猎户,可恨!他把我们中箭著鎗的、中毒打死的,拿了去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做下饭食用。」
《国语辞典》:鱼鳞癣(鱼鳞癣)  拼音:yú lín xiǎn
病名。为一种先天性或后天皮肤角化病,多发生于四肢,尤其小腿,患者皮肤粗糙表面呈现鱼鳞状。冬季易发作。
《国语辞典》:紫斑病  拼音:zǐ bān bìng
病名。皮肤组织呈现紫红色的瘀血。可分为感染过敏性紫斑病、中毒性紫斑及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病等。为一种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