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皮下
生活于皮肤之下。例如:皮下寄生虫。
用于皮肤之下的操作。例如: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针。
分類:皮下皮肤
《国语辞典》:皮下出血  拼音:pí xià chū xiě
钝器作用于身体上,皮下软部组织挫碎,该部之小血管破裂,血液流入皮下组织内,呈凝固之状态。也称为「皮下溢血」。
《国语辞典》:皮下移植  拼音:pí xià yí zhí
在真皮下装入医疗器材,以达到医疗效果的外科手术。皮下移植的应用范围极广,包括整型手术、变性手术及心脏外科手术等。
《国语辞典》:皮下组织(皮下组织)  拼音:pí xià zǔ zhī
真皮以下缔结组织的部分。含有脂肪,质地较松散,其中有微血管、淋巴管、淋巴结、神经等,具有保持体温,缓冲机械压力等功能。
《国语辞典》:皮下注射  拼音:pí xià zhù shè
将药剂直接注射在皮下组织的方式。如一般疫苗制剂的给药方式。
《國語辭典》:腠理  拼音:còu lǐ
肌肉的纹理。《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有的说是感冒了风寒,入于腠理,一时不能驱遣。」
《國語辭典》:麻搭  拼音:má dā
一种旧时救火器。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之类。」《水浒传》第四一回:「这边后巷也有几个守门军汉,带了些人,拖了麻搭、火钩,都奔来救火。」
《国语辞典》:内皮(内皮)  拼音:nèi pí
1.动物皮肤的一层。在真皮下,下与肌内相接。也称为「内表皮」。
2.植物根及茎部内,皮层组织的最内层,即邻接中柱的一层。其细胞排列齐整、紧密,无细胞间隙。也称为「内皮层」。
3.树木树皮于木栓层以内的部分,此部分之细胞仍保有活力,故也称为「活皮」。
《国语辞典》:鲸油(鲸油)  拼音:jīng yóu
将鲸的皮下脂肪煎熬提炼所得的油质。色淡黄,有腥味,可作润滑剂或加工制成肥皂、蜡烛等,用途很广。
《國語辭典》:丹毒  拼音:dān dú
病名。一种散播性链球菌所引起的组织炎及淋巴管炎。患部皮肤红肿、疼痛、易蔓延,多半引起高烧、淋巴腺肿及脑膜炎等并发症。
《国语辞典》:巴氏体(巴氏体)  拼音:bā shì tǐ
1.细胞遗传学上指人类的皮肤或口腔黏膜等细胞,用特殊方法染色,正常女性的细胞核内有一深色的小点,称为「巴氏体」。男性则无。巴氏体的数目比x染色体少一,可藉此推测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正常。也译作「巴尔氏体」。
2.触觉末梢器官之一。存在于皮下、黏膜及身体各部位中。为十九世纪义大利解剖学家巴希尼(Pacini)所发现,故称为「巴氏体」。也译作「帕希尼体」。
《国语辞典》:屁漏  拼音:pì lòu
漏,一种皮下肿疮,患者经常会流脓不止。屁漏指生于肛门附近的皮下肿疮,相传此病不易治好。后比喻不好处理的麻烦。如:「别再闹事了,出了屁漏要如何交代呢?」
《国语辞典》:捣针(捣针)  拼音:dǎo zhēn
一种针灸手法。在针刺入皮下后,于一定的深度,将针反覆上下捣动,而不拔出体外,称为「捣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