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脚印(腳印)  拼音:jiǎo yìn
脚所踏过的痕迹。也称为「足迹」。
《國語辭典》:污痕(汙痕)  拼音:wū hén
肮脏的痕迹。
分類:肮脏痕迹
《漢語大詞典》:鸿雪踪(鴻雪蹤)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復计东西。”后因以“鸿雪踪”比喻往事的痕迹。 元 柳贯 《自勘居士所作诗题其后》诗:“唯应未断綺语业,岂意更留鸿雪踪。” 清 黄景仁 《宿练潭用王文成韵》:“落落鸿雪踪,搜剔待来彦。”参见“ 鸿爪 ”。
分類:往事痕迹
《國語辭典》:鸿爪(鴻爪)  拼音:hóng zhǎo
比喻往事的痕迹。参见「雪泥鸿爪」条。元。柳贯〈大雪戏咏〉诗:「践迹嗔鸿爪,全生愧马蹄。」
《漢語大詞典》:綦辙(綦轍)
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漢語大詞典》:纹丝(紋絲)
细纹。借指极为细微的痕迹。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落战》:“通讯员一看那墙还是一色黄泥土墙,连一个纹丝也没有,吃了一惊,赶紧叫。”参见“ 纹丝不动 ”。
《國語辭典》:纹丝不动(紋絲不動)  拼音:wén sī bù dòng
丝毫不动。如:「卫兵站得纹丝不动,好似假人。」
分類:一点儿
《漢語大詞典》:绉褶(縐褶)
亦作“ 縐折 ”。 指衣服折迭的痕迹。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江泰 ﹞头发散乱,衣服上一身的绉折。” 草明 《乘风破浪》五:“这个天幕连一点裂缝也没有,一点绉褶也没有。”
分類:衣服痕迹
《漢語大詞典》:车轶(車軼)
(1).车辙。车轮辗过的痕迹。战国策·齐策三:“ 田瞀 曰:‘车軼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之相,其欲有君也。’” 高诱 注:“軼,途辙之道也。” 鲍彪 注:“軼,辙同,车迹也。”《韩诗外传》卷二:“ 接舆 笑而不应,使者遂不得辞而去。妻从市而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軼何其深也?’”
(2).指车子通行的路。庄子·天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軼,则必不胜任矣。” 陆德明 释文:“軼,音辙。” 郭庆藩 集释:“案释文軼音辙,是也。辙,车辙也。古辙字通作軼。”
《漢語大詞典》:痕秽(痕穢)
污秽的痕迹。指过去的缺点、错误。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能不杀副大使,且许吾取天子恩泽,洗汝痕秽,使千万众知君臣父子之道,从我乎?”
《漢語大詞典》:痕沫
水沫的痕迹。 宋 谢翱 《观水》诗:“稍退见涯涘,及来痕沫收。”
分類:水沫痕迹
《國語辭典》:疤痕  拼音:bā hén
伤口瘉合后的痕迹。在瘉合过程中,由于纤维芽细胞数量及微血管系统间隙的减少,使得肉芽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纤维增多后,便形成疤痕。
《国语辞典》:刮痕  拼音:guā hén
因刮伤而留下来的痕迹。如:「他最近买的那张古董桌因搬运不当,桌面上留下一些颇深的刮痕。」
分类:留下痕迹
《漢語大詞典》:银蜗(銀蝸)
指蜗牛的银白色的屈曲的黏液痕迹。 元 张可久 《醉太平·伤春》曲:“烟消宝鸭,字篆银蜗。”
《國語辭典》:蛛丝马迹(蛛絲馬跡)  拼音:zhū sī mǎ jī
比喻有线索迹象可以寻查推求。清。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漢語大詞典》:辙印(轍印)
车子行驶的痕迹。 高炯浩 《辙印》诗:“流沙挡不住滚滚向前的车轮,在广袤的 塔克拉玛干 土地上留下了两道辙印。”
《漢語大詞典》:朱迹(硃跡)
盖上印章后的朱色痕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抄牌》:“所用印信,要硃跡明白,又不可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