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1,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斑疹
乱视
销渴
子烦
食伤
瘰疬
番阴
寒厥
狐惑
崩漏
虫气
面创
湿痹
脱血
悬饮
《國語辭典》:斑疹  拼音:bān zhěn
症状名,皮肤上有发红或紫的斑痕。
《國語辭典》:乱视(亂視)  拼音:luàn shì
病名。由于眼角膜形状不规则或水晶体异常所造成的视力障碍。乱视者两眼所看到的影像无法合而为一,为使能看清楚物体,需常调整焦距,所以常有眼睛酸痛、疲劳、充血或头痛等现象。可配戴眼镜加以矫正。也称为「散光」。
分類:病名
《漢語大詞典》:销渴(銷渴)
即消渴。中医学病名。因口渴、易饥、尿多、消瘦,故名。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亦有指急性热病中口渴多饮为销渴者。《花月痕》第四一回:“病非销渴,远山底事重描?”
《漢語大詞典》:子烦(子煩)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烦躁心悸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烦证治》:“孕妇时烦名子烦,胎热乘心知母痊。”注:“孕妇别无他证,惟时时心烦者,名曰子烦,由胎中鬱热上乘於心也。”
《漢語大詞典》:食伤(食傷)
中医病名。伤食。比喻食过量而郁积不化。 郭沫若 《集外·从典型说起》:“本来也还想多写一些,但就因为种种的关系,又怕使读者食伤,仅仅成了半打便告了终结。”
《漢語大詞典》:瘰疬(瘰癧)
病名。即淋巴腺结核。俗称疬子颈,多发生在颈部,有时也发生在腋窝部。灵枢经·寒热:“ 黄帝 问于 岐伯 曰:‘寒热瘰癧在於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岐伯 曰:‘此皆鼠瘻寒热之毒气也,留於脉而不去者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瘰疬》“小瘰大癧三阳经,项前颈后侧旁生,痰湿气筋名虽异,总由恚忿鬱热成”注:“此証小者为瘰,大者为癧……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癧。”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海苔里有碘质,可医瘰疬病。” 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啊,瘰疬!这不是和肺结核相连带的吗?”
《漢語大詞典》:番阴(番陰)
脉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脉。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之。”
分類:病名
《國語辭典》:寒厥  拼音:hán jué
中医上指患者四肢逆冷,面青腹病,不省人事。
《國語辭典》:狐惑  拼音:hú huò
1.为狐妖所迷惑。《聊斋志异。卷二。董生》:「渠旧与妾善,不意为狐惑而死。」
2.疑惑。《朱子语类。卷七五。易。上系下》:「孔子只说『群疑亡也』,便见得上面许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而已。」
3.病名。中医上谓因伤寒失于发汗,湿毒无以排泄所致。主要症状为咽喉部及前后阴溃疡,因患者神情惑乱不定,卧起不安,故称为「狐惑」。
《國語辭典》:崩漏  拼音:bēng lòu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或持续出血的情况称为「崩漏」。也称为「崩症」、「血崩」。
《漢語大詞典》:虫气(蟲氣)
中医病名。旧谓人体寄生虫可由寒湿气郁结化成,故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气宛篤不发,化为虫。臣 意 所以知 薄吾 病者,切其脉,循其尺,其尺索刺麤,而毛美奉髮,是虫气也。”
《漢語大詞典》:面创(面創)
疾病名。面部痈疽的总称。晋书·谢石传:“ 石 少患面创,疗之莫愈,乃自匿。夜有物来舐其疮,随舐随差,舐处甚白,故世呼为 谢白面 。”
《漢語大詞典》:湿痹(濕痺)
同“ 湿痺 ”。亦作“溼痹”。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
中医学病名。痺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痉湿暍:“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痺。湿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栾荆:“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癲癎狂痉,湿痺寒冷疼痛。”
《漢語大詞典》:脱血
中医病名。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劳倦、房事、酒食所伤,或慢性出血,以至真阴亏损,血海空虚而成。《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血枯经闭》:“脱血过淫产乳众,血枯渐少不行经。”注:“失血过多,面与爪甲之色俱浅淡黄白,乃脱血病也。”
《漢語大詞典》:悬饮(懸飲)
中医病名。指水液停留于两胁的水饮病。症状为一侧或两侧胸腔积水,胁肋胀满,气短息促,咳吐疼痛。类似渗出性胸膜炎等病患。《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脇下,欬吐引痛,谓之悬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