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27
词典
2
分类词汇
125
共127,分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8
9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
(续上)
以疏间亲
外四路
俉俉
孽子孤臣
疏不谋亲
胯骨轴儿
葭莩之末
葭莩之亲
外四家儿
远不间亲
隔二偏三
灰孙子
胡越同舟
不即不离
避凉附炎
《漢語大詞典》:
以疏间亲(以疏間親)
《左传·隐公三年》
“远间亲” 唐 孔颖达 疏:“ 齐 东郭偃 、 棠无咎 专 崔氏 之政,而侮 崔成 、 崔彊 ,是疎远而间亲戚也。”后以“以疏间亲”表示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近的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四回:“不是我説句以疏间亲的话,令伯这种行逕,不定是有意迴避你的了。”
分類:
疏远
离间
间关
系亲
亲近
《國語辭典》:
外四路
拼音:
wài sì lù
非亲非故,关系疏远。《红楼梦》第二八回:「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
分類:
疏远
《漢語大詞典》:
俉俉
疏远之貌。
《
太平御览
》
卷四六九引
《
国语
》
:“乃歌曰:‘暇豫之俉俉,不若乌乌。’”注:“俉俉,疏远之貌。”今本
《
国语·晋语二
》
作“吾吾”。 韦昭 注:“吾,读如鱼。吾吾,不敢自亲之貌也。”
分類:
疏远
《国语辞典》:
孽子孤臣
拼音:
niè zǐ gū chén
被疏远、孤立的臣子与失宠的庶子。参见「孤臣孽子」条。《
红楼梦
》第一二○回:「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委得的。」
分类:
疏远
孤立
臣子
失宠
庶子
《国语辞典》:
疏不谋亲(疏不谋亲)
拼音:
shū bù móu qīn
关系疏远的人不能图谋干预关系亲近的人。汉。刘向《说苑。卷二。臣术》:「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
分类:
疏远
图谋
干预
系亲
亲近
《国语辞典》:
胯骨轴儿(胯骨轴儿)
拼音:
kuà gǔ zhóu ér
1.腰胯的关节。
2.俗称很疏远的亲戚为胯骨轴儿上的亲戚。
分类:
疏远
关节
亲戚
《国语辞典》:
葭莩之末
拼音:
jiā fú zhī mò
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幼学琼林。卷二。外戚类》:「自谦劣戚,曰忝在葭莩之末。」
分类:
疏远
亲戚
《国语辞典》:
葭莩之亲(葭莩之亲)
拼音:
jiā fú zhī qīn
葭莩,芦苇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
分类:
葭莩
芦苇
薄膜
疏远
亲戚
《国语辞典》:
外四家儿(外四家儿)
拼音:
wài sì jiā ér
非亲非故,关系疏远。《金瓶梅》第二一回:「金莲道:『俺每是外四家儿的门儿的外头的人家。』」
分类:
非亲非故
疏远
《国语辞典》:
远不间亲(远不间亲)
拼音:
yuǎn bù jiàn qīn
关系疏远的人不能隔离关系亲近的人。「间」文献异文作「閒」。《管子。五辅》:「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踰贵,少不陵长,远不閒亲,新不閒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也作「疏不间亲」。
分类:
疏远
隔离
系亲
亲近
《國語辭典》:
隔二偏三
拼音:
gé èr piān sān
1.比喻无精打采,提不起兴致。如:「你别总是隔二偏三的,真扫大夥的兴。」也作「隔二骗三」。
2.形容地方偏僻、遥远。《金瓶梅》第七九回:「何大人便来看你,我扶你往后边去罢,这边隔二偏三,不是个待人的。」
分類:
偏远
隔膜
疏远
不便
《漢語大詞典》:
灰孙子(灰孫子)
关系疏远、辈分极小的后代。多含贬义。
《官场现形记》
第四十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又不是众人的灰孙子。” 鲁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
:“人那有遥管十余代以后的灰孙子时代的世界的闲情别致也哉?” 王汶石
《大木匠》
:“这灰孙子,倒调笑起老娘来了!”
分類:
疏远
辈分
极小
后代
多含
贬义
《漢語大詞典》:
胡越同舟
犹言吴越同舟。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则相互救助。语本 宋
苏轼
《大臣论下》
:“故曰同舟而遇风,则 胡 越 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
:“双方务念兄弟急难之情,感胡越同舟之谊,屏除意气,宏济艰屯。”
分類:
疏远
同处
危难
相互
救助
《國語辭典》:
不即不离(不即不離)
拼音:
bù jí bù lí
佛教用语。中国佛教如来藏系的思想。谓清净的本心与轮回世界的关系,既不是等同,也不是两种各别的个体。《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后多比喻对人的态度,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如:「她不即不离的态度,让他苦恼万分。」
分類:
佛教语
不亲
亲近
法相
疏远
性体
《漢語大詞典》:
避凉附炎(避涼附炎)
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
分類:
疏远
避开
无权
权势
亲热
攀附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