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2,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新田
弃地
一屋
园田
方田
畬田
地头
飞洒
中中
连阡
圭田
田莱
腴田
分田
受田
《國語辭典》:新田  拼音:xīn tián
开垦满二年的田。《诗经。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尔雅。释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
《漢語大詞典》:弃地(棄地)
(1).荒废不用之地。《汉书·匈奴传上》:“ 东胡 使使谓 冒顿 曰:‘ 匈奴 所与我界甌脱外弃地, 匈奴 不能至也,吾欲有之。’”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 唐氏 之弃地,货而不售。’”
(2).丢弃田地。宋史·刘挚传:“ 绍圣 初, 来之邵 、 周秩 论 挚 变法、弃地罪,夺职知 黄州 。”
《漢語大詞典》:一屋
(1).一所房子。吕氏春秋·务大:“ 孔子 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
(2).满一间房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 下一领军,贪积已甚,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朱子语类卷二七:“恰如人有一屋钱,散放在地上。”
(3).古代田地区划,三夫为一屋。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谷:“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畮五顷。”原注引 邓展 曰:“九夫为井,三夫为屋;夫百畮,於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畮; 汉 时,二百四十步为畮,古千二百畮,则得今五顷。”
《國語辭典》:园田(園田)  拼音:yuán tián
场圃和田地。《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宪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唐。韦应物〈答库部韩郎中〉诗:「风雪积深夜,园田掩荒蹊。」
《漢語大詞典》:方田
(1).古九章算术之一。即以边线长短求田地面积的方法。《周礼·地官·保氏》“六曰九数” 汉 郑玄 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隋书·律历志上:“所谓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
(2).指 宋 初所行之屯田守边制。其田方形,故称。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上方考古道,兴方田,俾封疆之臣,修耕战之备。”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开禧元年:“ 王阮 有文武干略,尝知 濠州 ,请復 曹瑋 方田、 种世衡 射法,日夜守备。”按,玉海卷一七六:“﹝ 端拱 二年﹞内出手詔諭边将曰:‘朕今立法令,缘边作方田,已颁条例,量地里之远近,列置塞栅。此可以限其戎马,而大利我之步兵也。’”
(3).指 宋 王安石 所行之方田法。宋史·王安石传:“﹝ 王安石 ﹞参知政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参见“ 方田法 ”。
《漢語大詞典》:方田法
宋 王安石 所行新法之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根据土质肥瘠分等定税。宋史·食货志上二:“ 神宗 患田赋不均, 熙寧 五年重修定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國語辭典》:畬田  拼音:yú tián
新田。唐。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部潮鸡。」
《國語辭典》:地头(地頭)  拼音:dì tóu
1.当地、本地。如:「看他熟谙本地的风土掌故,想必是这地头的人吧。」《醒世姻缘传》第九○回:「央胡无翳到临清买地头生药,合了丸散,要舍药救人。」
2.处所、住址。《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伯皋问著北来的浙江人,没有一个晓得他的。要差人到浙江问他家里,又不晓得他地头住处。」
3.目的地。《西游记》第九三回:「还未到地头,又不曾见佛取得经回,是何来之喜?」《官场现形记》第一三回:「倘若早到地头一天,少在船上住一夜,他们就少赚两个钱。」
4.方面。《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这个道理,各自有地头,不可只就一面说。」
5.田地的两端。《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蓝花及栀子》:「但驾车地头,每旦,当有小儿僮女百十馀群,自来分摘。」
6.书页下端的空白处。如:「这书地头留得太窄了。」
《漢語大詞典》:飞洒(飛灑)
(1).飘散洒落。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联翩飞洒,徘徊委积。” 冰心 《最后的安息》:“只有微尘似的雨点,不住的飞洒。”
(2).特指 明 清 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手段。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若钱粮作弊飞洒各区,则是家至户到,无不受其荼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谋同飞洒,不令主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六章:“不知啥时候起就将别人的八分地钱粮飞洒到这三亩地上。”
《漢語大詞典》:中中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 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 孔 传:“赋第五。”
(2).中等;一般。 宋 何薳 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
(3).不偏不倚貌。 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漢語大詞典》:连阡(連阡)
田埂相连;田地连片。旧唐书·懿宗纪:“或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桥南环塍连阡。” 清 蒲松龄 《青州杂咏》:“晓烟四塞远濛濛,沃野连阡气象雄。” 清 张春华 《沪城岁事衢歌》:“稻垄连阡水气凉,烟蓑雨笠到云庄。”
《漢語大詞典》:圭田
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礼记·王制》:“夫圭田无征。”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赵岐 注:“古者卿以下至於士皆受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也。圭,洁也。” 唐 刘禹锡 《汴州刺史厅壁记》:“我食止圭田,吾用止公入,凡它给过制伤廉浼洁者,悉罢之。”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圭田,养廉也。凡在职,皆当以廉责之。”
《漢語大詞典》:田莱(田萊)
正在耕种和休耕的田地。亦泛指田地。周礼·地官·县师:“县师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莱之数。” 郑玄 注:“莱,休不耕者。”《魏书·李孝伯传》:“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 清 梅曾亮 《臣事论》:“使农、工、商、贾皆汲汲然有为士之心,则方其为农也,田莱必不能闢。”
《漢語大詞典》:腴田
肥沃的田地。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前刺史 张长贵 、 赵士达 占部中腴田数十顷,夺之以给贫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时年三十六,腴田连阡,夏屋渠渠矣。”
分類:肥沃田地
《漢語大詞典》:分田
(1).划分土地给耕者耕种;分配土地。孟子·滕文公上:“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太平天囯 《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2).分取田地所产之物。汉书·食货志上:“ 汉 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实什税五也。” 颜师古 注:“分田,谓贫者无田而取富人田耕种,共分其所收也。”
《國語辭典》:受田  拼音:shòu tián
旧时人民成年后,接受公家所给的田,称为「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