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6,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石床
器械
石鼎
绮席
旗鼓
器用
刁斗
虹桥
蓑衣
琴樽
筹策
文具
国器
苞苴
畚锸
《國語辭典》:石床  拼音:shí chuáng
石制的坐卧器具。唐。许浑 寄题南山王隐居诗:「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三国演义》第三五回:「玄德见架上满堆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于石床之上,清气飘然。」
《國語辭典》:器械  拼音:qì xiè
1.构造较精密或有专门用途的器具。《庄子。徐无鬼》:「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红楼梦》第五九回:「连日收拾驮桥器械。」
2.兵器、武器。《三国演义》第五三回:「整点精兵器械,出城迎敌。」《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把那几百个番子,犹如砍瓜切菜,尽数都砍死了,旗帜器械,得了无数。」
《漢語大詞典》:石鼎
陶制的烹茶用具。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拓拔俭神道碑》:“居常服翫,或以布被、松牀;盘案之间,不过桑杯、石鼎。” 唐 皮日休 《冬晓章上人院》诗:“松扉欲啟如鸣鹤,石鼎初煎若聚蚊。” 宋 范仲淹 《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二:“石鼎鬭茶浮乳白,海螺行酒灔波红。” 元 刘诜 《和友人游永古堂》:“胜日偶寻山寺幽,老僧石鼎沸茶沤。”
分類:烹茶用具
《漢語大詞典》:绮席(綺席)
(1).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乃焚其綺席,弃彼寳衣。” 唐 皇甫松 《天仙子》词:“ 刘郎 此日别天仙,登綺席,泪珠滴,十二晚峯高歷歷。”
(2).盛美的筵席。 唐太宗 《帝京篇》之八:“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綺席。” 明 无名氏 《精忠记·闻讣》:“多应是加官受赏拜丹墀,因此上无暇修书,何须忧忠,不久定有归期,重开綺席,那其间骨肉仍欢会。” 清 金农 《伎席咏落梅》之二:“离笛含愁綺席春,横 汾 咫尺隔芳津。”
《國語辭典》:旗鼓  拼音:qí gǔ
1.旗与鼓。军队中用以壮军威或发号令的器具。《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力战,夺左贤王旗鼓。」
2.使枪棍的架式。《水浒传》第二回:「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员外道:『使旗来。』杨官人使了个旗鼓。」
《國語辭典》:器用  拼音:qì yòng
1.各种用具。汉。桓宽《盐铁论。禁耕》:「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壄。」《唐语林。卷六。补遗》:「陈设器用,无不精备。」
2.人才。《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
《國語辭典》:刁斗  拼音:diāo dǒu
古时行军的用具。铜制,有柄,夜间可用以打更,白天可当锅煮饭,能容一斗米。一说一种小铃。《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唐。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也称为「鐎斗」。
《國語辭典》:虹桥(虹橋)  拼音:hóng qiáo
弯曲如虹的长桥。唐。上官仪〈安德山池宴集〉诗:「雨霁虹桥晚,花落凤台春。」唐。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四首之三:「斜辉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
《國語辭典》:蓑衣  拼音:suō yī
蓑草编成的雨衣。唐。张志和渔父歌。西塞山前白鹭飞〉词:「青箬笠,绿蓑衣。」元。朱凯《黄鹤楼》第三折:「我这蓑衣、斗笠,放在这里。」也作「蓑衣」。
《國語辭典》:蓑衣(簑衣)  拼音:suō yī
蓑草编成的雨衣。宋。徐照〈分题得渔村晚照〉诗:「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头晒。」《红楼梦》第四五回:「只见宝玉头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也作「蓑衣」。
《漢語大詞典》:琴樽
亦作“ 琴尊 ”。亦作“ 琴罇 ”。 琴与酒樽为文士悠闲生活用具。 南朝 齐 谢朓 《和宋记室省中》:“无叹阻琴樽,相从 伊水 侧。”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默语谁相识,琴罇寄此窗。” 元 张仲深 《晚字韵》:“道路终坦夷,琴尊当往返,欢迎在今日,论交未为晚。” 楼辛壶 《咏山川雨露图书室》:“室静琴樽古,窗明木叶疏。”
《國語辭典》:筹策(籌策)  拼音:chóu cè
1.古代计算用具。《老子》第二七章:「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2.筹划计策。《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坐运筹策,公不如我。」
《國語辭典》:文具  拼音:wén jù
1.读书写字所用的器具。如纸、墨、笔、砚等。
2.空有形式,而无实质。《汉书。卷五○。张释之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
3.古时女性的梳妆匣。《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罢,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红楼梦》第五七回:「我看见你文具里头有两三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
《國語辭典》:国器(國器)  拼音:guó qì
1.才能足堪为国效劳的人。《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
2.对别人儿子的敬称。《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
《國語辭典》:苞苴  拼音:bāo jū
1.包裹。《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2.馈赠。《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唐。孔颖达。正义:「于木瓜,见苞苴之礼行。」
3.贿赂。古代行贿恐怕为人所知,故以草苇包裹掩饰。《荀子。大略》:「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苞苴流行,财入公辅。」
《國語辭典》:畚锸(畚鍤)  拼音:běn chá
挖运泥土的器具。引申为土建之事。《晋书。卷一○七。石季龙载记下》:「于是穷骄极侈,劳役繁兴,畚锸相寻,干戈不息。」也作「畚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