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方兰生门
 
生不当门
 
生处依玉砌
 
当门任君锄
 
当门种兰
 
当门兰
 
芳草不锄
 
兰不当门
 
兰偶当门
 
兰生既当门
 
兰生谷底
 
锄兰

相关人物
刘备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周群传〉~02~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言。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
《漢語大詞典》:生处(生處)
(1).生长的地方。 唐 李咸用 《苔》诗:“几年风雨跡,叠在石孱颜。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儘閒。” 金 元好问 《野谷道中怀昭禅师》诗:“説向阿师应被笑,人生生处果难忘。” 元 曹之谦 《送李郭二子还乡》诗:“丧乱身为客,淹流泪满衣。亦知生处乐,未卜有年归。”
(2).指聚集之处。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魏书·释老志:“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4).指转生之处。 元 觉岸 释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师 ﹞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产地。 清 翟灏 通俗编·货财:“生处不如聚处。”
《國語辭典》:竹林  拼音:zhú lín
1.竹丛遍布的林子。汉。班固 西都赋:「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2.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为叔侄,后敬称人叔侄为「竹林」。《幼学琼林。卷二。叔侄类》:「竹林,叔侄之称。」
《國語辭典》:世路  拼音:shì lù
社会的状况。唐。白居易 迂叟诗:「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閒论任交亲。」《红楼梦》第四回:「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著,恐有人生事。」也作「世道」。
《漢語大詞典》:记别(記别)
亦作“ 记莂 ”。 佛教语。指佛为弟子预记死后生处及未来成佛因果、国名、佛名等事。《菩萨处胎经·诸佛行齐无差别品》:“佛復告菩萨 摩訶萨 :汝等欲见如来神力,化不思议道,法性纯熟,无男无女,善权义説,受女人身,无佛记别,魔释梵王无真实相,汝等欲知此四众者受别成佛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尔时 那罗延 菩萨语 浄威 力士:‘汝住何法得无生忍而受记别?’ 浄威 答言:‘我以生起诸凡夫法得受记别。’” 南朝 梁简文帝 《善觉寺碑铭》:“已於 恒 沙佛所,经受记莂。” 隋炀帝 《重与智者请义书》:“ 南岳禪师 ,亲所记莂,説法第一,无以仰过。” 清 汪琬 《〈洞庭诗稿〉序》:“ 鐙公 本儒家子,少读书知名,长而遯之释氏。徧参尊宿,遂受记莂,为曹洞家(宗)大师。”
《漢語大詞典》:往教
谓老师前往学生处施教。《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孔颖达 疏:“不闻往教者,不可以屈师亲来就己。”《韩诗外传》卷三:“ 孟尝君 请学於 閔子 ,使车往迎 閔子 。 閔子 曰:‘礼有来学,无往教……’於是 孟尝君 曰:‘敬闻命矣。’明日袪衣请受业。”
《漢語大詞典》:兰薄(蘭薄)
兰草丛生处。《文选·宋玉〈招魂〉》:“兰薄户树,琼木篱些。” 吕延济 注:“木丛生曰薄。” 唐 孙樵 《龙多山录》:“杪临兰薄,仙臺标异。”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词:“兰薄未禁秋,月华如水流。” 明 王宠 《入消夏湾》诗:“海鸥戏兰薄,游儵莹心神。”
《漢語大詞典》:案发(案發)
(1).到案件发生处查验。后汉书·党锢传·贾彪:“城南有盗劫害人者,北有妇人杀子者, 彪 出案发,而掾吏欲引南。 彪 怒曰:‘……母子相残,逆天违道。’遂驱车北行。” 李贤 注:“就发处案验也。”
(2).谓案情暴露。如:案发以后,他畏罪潜逃。
《漢語大詞典》:使药(使藥)
谓医生处方用药。后汉书·方术传·郭玉:“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彊,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漢語大詞典》:走教
谓教者往学生处授课。不同于坐馆授徒。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三味书屋》:“请先生来走教,不供膳宿。”
《漢語大詞典》:古镜记
传奇小说。唐代王度作。叙述作者从汾阴侯生处得一宝镜。持镜周游各地,除灭狐妖蛇精,又为民消灾除疫。后其弟勣(绩)亦持此镜出游,亦无不逢凶化吉。后镜匣中发出悲鸣,古镜亡去。文中透露出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现实的感喟。行文有藻彩又不失之繁缛。
《漢語大詞典》:穿荆度棘
穿越荆棘丛生处。喻多经艰难路途。《西游记》第六四回:“原来那 孙大圣 与 八戒 、 沙僧 ,牵着马,挑着担,一夜不曾住脚,穿荆度棘,东寻西找。”
八福生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师地论所说。为布施等之福业,应其福之多少,而生于下之八处如人中之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修五戒十善,兼行布施,福业优劣不等,故感报所生之处,则亦高下不同,故名八福生处。(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邪见也。)
〔一、人中富贵〕,人中富贵者,谓天地所生,惟人为贵。既得为人,而又富贵,则其所修福业,必胜馀人,故于今生得此报也。
〔二、四天王天〕,四天王天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胜福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三、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昔有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居须弥山顶。四角各有八宫,中有帝释殿。帝释即天主。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四天王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三十三人,其一即帝释也。馀三十二人之名,经论不载。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谓时时唱快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忉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五、兜率天〕,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于上妙五欲知止足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夜摩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谓之上妙者,以胜欲界粗弊五欲故也。)
〔六、化乐天〕,化乐天者,谓欲得五欲乐时,皆自变化,以相娱乐故也。此天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兜率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七、他化天〕,他化天者,谓欲得乐境之时,他天为其变化,假他所成,以为己乐故也。此天,即欲界天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化乐天,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
〔八、梵天〕,梵,净也。谓离欲界垢染,上升色界,故名为净。若大梵天,即娑婆世界主。由修施、戒二种福业,胜他化天;又兼修禅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十八生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十八天处也。(参见:四禅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的十八天处。
生处塔
【佛学大辞典】
(堂塔)在世尊生处龙弥你之塔也。八塔之一。(参见: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